我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事迹报告稿摘登

访问次数: 2423                        发布时间:2013-08-21

[字体: ]

坚守党的生命线 凝聚发展正能量

【编者按】

  820,我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安徽大剧院举行首场报告会。一位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标杆,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鲜活教材。

  我们摘登先进事迹报告稿,希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之中,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共建美好安徽的正能量!

  山里有我穷亲戚

  六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赵克信

 

  19968月,我奉命调到六安军分区工作,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施桥镇将军山村驻点扶贫。

  驻点的那3年,我到村里去了40多次,每次去都争取能实打实地为乡亲们解决一些问题。民兵杨先顺想办养蛇场,我替他做市场调查。当地盛产竹子,我帮乡亲们拿到了加工出口竹编工艺品的订单。我还跑遍周边的乡镇,为大家买来品种好、价格低的500头种羊,将军山村的养羊产业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1999年初,驻村扶贫工作结束了,组织上安排我留在六安市区工作。我决定重新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19996月,我正式来到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金寨县人武部报到。

  我到金寨后啃的第一个硬骨头就是开山辟路,为位于豫皖边界的铁冲乡长河村,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山道。我承担最艰巨的打石放炮任务,用绳子一头系在腰间,一头拴在山顶的树上,悬在空中紧张施工,虎口震裂了,手掌打满了黄豆大的血泡,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整整68天,我和战友们硬是从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的山间,抠出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盘山公路。

  十多年来,我跋山涉水,跑遍了金寨的所有乡镇。几乎每一个偏远乡镇、高寒山区都有我的穷亲戚。

  这几年,通过我的牵线搭桥,先后有12家外地客商来金寨投资,总投资额达到1.7亿多元,有13位爱心人士结对资助了61名贫困学生。

  想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每次下乡我都要带个小本子,听到、见到、想到什么好的致富点子,就立刻记下来,回去再仔细琢磨。 10多年里,我先后写下了10多万字的扶贫工作笔记。现如今,我的许多穷亲戚都已经脱了贫,有的甚至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

  14年来,我三进金寨,从最初的普通干事到人武部政委,我与金寨的父老乡亲们水乳交融,打成一片。其间,组织上几次给我机会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我要么婉言谢绝,要么短暂离开后又最终回来。

  我是一个老兵,我以我特有的方式向这片英雄的土地致敬!

  一生为了小麦高产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胡承霖

 

  我和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粮食始终是我心头最大的牵挂。 2005年2月18,我提笔给当时省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写了一封信,建议省政府在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开展小麦高产攻关行动。

  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组长,让我来当副组长,重点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抓点促面。

  我的第一个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点选在了涡阳县高炉镇陆扬行政村。涡阳和合肥之间300多公里的车程,一般要45小时,这些年,我跑了不下上百次。

  为了争取时间到基层多看一些麦地,每次下乡,我一般都赶清晨6点多的早班车。经常是一挤出长途汽车站,我就直奔田头,裤脚一卷就下地,在田埂上边看麦子进行现场指导,边跟农民朋友叙话交流。

  记得2009年冬天,天冷得早,大雪导致麦苗生长量严重不足。我在涡阳县新兴镇抓示范,种粮大户刘彪急得挠头。我说:按照我的办法种粮,多收了,每一粒都归你;少收了,我按市场最高价赔给你!刘彪的麦田当年亩产就超出往年200多公斤,其中一块3.47亩,经专家实割验收亩产达到1478斤,不仅刷新了安徽小麦的单产纪录,也成为当年全国小麦的单产冠军

  向农民推广新技术,必须学会用农民的语言,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听得懂、记得住。这比我在大学课堂上讲课要辛苦多了。每个重要关键点,我都要琢磨,用个什么形象说法,才能让农民听进去。

  我省十一五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计划进行得相当顺利,原定2010年实现增产50亿斤的目标,到2008年就接近实现了。 2010年,增产80亿斤,小麦增量占全国同期增量的四分之一。

  为此,省政府奖励给了我个人10万元奖金,我把这笔钱捐给了安农大,用来帮助那些家庭困难而又愿到农村去的大学生。

  我的领导、同事、学生、家人常劝我少跑腿、多动嘴。我总是回答他们:我不动腿,就绝不乱动嘴。我想,我今年84岁,还不算老,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一直干下去,一直干到跑不动为止。我是一个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和党的事业在一起,我永远年轻!

  永不忘记入警誓言

  滁州天长市公安局民警 李宏祥

 

  28年来,不论警种、职务如何变化,我都没有忘记头顶的警徽、身上的警服,更没有忘记入警的誓言。

  有一年夏天的清晨,连日的暴雨使天长市的母亲河——白塔河水位猛涨。一艘满载着人的水泥船在大浪中打转,许多人大声呼喊救命。我纵身跳到大闸第二层台阶,向船主大声喊:不要慌,我是警察,我来了!我一边动员围观群众找来缆绳,抛向水泥船,一边指挥护闸的管理员缓慢关闭闸门。在众人努力下,船慢慢地靠向大闸,我再次冒着危险、忍着腰疼,趴在平台上,把船上36名群众一个一个拽到二层台阶,又一个一个托起他们,直到全部安全上岸。

  从警28年来,我就是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一些群众说:李宏祥是天长的第二个110”。穿梭在天长的大街小巷,大伙儿都喜欢叫我的小名二宝子。我知道,大家把我当作了自己人

  1988年,天长市在远离市区30公里处建了个福利院。 25年来,每逢端午、中秋、春节,我都会准时送去煮好的粽子、煮熟的鸭蛋、蒸好的包子,送去月饼、年糕、冰糖和蜜枣。与老人们打交道久了,我每次来到他们身边,聋哑老人都会不停地和我比划,双目失明的老人都会伸出颤巍巍的手把我从头摸到脚,一边摸一边说:二宝子,你是我们最亲的人!

  天长市张铺镇村民吴永高生活本来就困难, 20多岁的女儿突然患上精神病。我主动联系扬州、南京的精神病院,为孩子治病,并全程帮办政府扶助手续。一年多时间下来,老吴女儿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一家人特地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千言道不尽,万语不了情

  我也是工薪阶层家庭,平时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可是每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从不含糊。三十多年来,我捐出的款物已有12万元。

  在天长,我担任多个爱心慈善协会的形象大使,是天长市慈善协会常务理事、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目前,天长有许多市民加入到我的志愿者团队。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一名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站起来就要像一把伞,为老百姓挡风遮雨;俯下身就要像老黄牛,一生勤恳为人民!

说说村官心里话

  省地税局选派干部、涡阳县义门镇小辛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杨传杰

 

  第一次到村任职的经历就改变了我工作的轨迹,也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

  记得我到岳西县木冲村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刚到村部就被前来讨债的村民团团围住。当晚,我就召集村两委开会,弄清了村集体欠债高达430万元的原因所在。甩掉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我也很快与群众拉近了距离。

  看到村里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较为困难,以前不愿求人的我,开始为乡亲们增收致富找门路、找销路、找项目。到我3年任职期满的时候,我为木冲村共争取项目资金280多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近900元,全村落后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

  3年里,我把村当自己家一样,不仅吃住在村里,群众家的大事小事,我都会记在心上。

  离开木冲村回到机关后,我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眼前总是闪现出与选派村党员群众一起艰苦创业的情景,耳边还时常萦绕着临行前乡亲们的期盼和叮咛。

  小辛村的问题主要出在群众收入偏低、干群矛盾突出上。以前村里活动不透明、不公开,老百姓对干部不信任,大家自然拧不成一股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在眉睫。

  20108月,小辛村53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村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全部上墙公开,让党员群众明明白白。依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我们修了路、架了桥,还打了机井,困扰小辛村群众多年的行路难”“用水难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刚把投资3000多万元的江苏晨丽服饰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的云亮面粉厂二期项目引进到小辛村,转眼间,又到了我两年离任的日子。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像当年小岗村村民挽留沈浩一样,小辛村467户村民集体摁下红手印,请求省委组织部留我再干一届。村民说不要项目不要钱,只留杨书记再干两年。听到这滚烫的话语,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最终,在亲人和省地税局党组织的支持下,我毅然决定留下,与小辛村的党员群众一起继续奋斗。

  甘为百姓做骆驼

  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镇党委书记 储诒权

 

  200111月,我从霍山县委办下派到乡镇任职,这一干就是10多年,先后担任3个乡镇的党政正职。我任职的乡镇都地处山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乡亲们渴望过上好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0310月,我到大化坪镇担任镇长。这里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霍山黄芽的原产地。经过几年努力,精品霍山黄芽从每斤两百多元上涨到每斤上千元,一般的黄芽每斤也能卖到三五百元,茶园亩均收入增长了三倍以上。

  20103月,已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我,再次服从组织安排到乡镇任职,担任诸佛庵镇党委书记。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我提出了竹业富民,工业强镇的发展理念。截至目前,诸佛庵镇已发展毛竹加工企业78家、加工作坊260家,年产值16.8亿元,年利税1.8亿元。毛竹加工业带动6000多名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位于大化坪镇境内的白莲崖水库,是国家治淮重点工程。如何让移民搬得走、稳得住、有发展,是我参加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大难题。镇里研究确定六种安置方式,绝大多数村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但最后3个村民组78户群众对移民工作却不配合。那些日子,我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操碎了心,苦熬20多天。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水库蓄水前,分七批把全镇8652863名移民平稳安置到位,1.8亿元移民资金安全发放到位,不差一分一毫。

  一个地方能不能干成事,关键要有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 2006年底,我被任命为大化坪镇党委书记。针对部分村党组织存在党员难通知、经费难保证、效果难保障三难问题,我在全镇推行了党员活动日制度和干部群众面对面活动。当时大化坪镇14个村党组织中,有1个村获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9个村获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全镇各项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10多年山区工作,我吃了一些苦,对家人也亏欠了很多。但是,每当看到郁郁葱葱的茶树,看到碧青万亩的竹海,看到蜿蜒曲折的山路,看到山里乡亲的笑脸,特别是听到那一声亲切的问候:骆驼书记,你来啦!我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基层舞台闪亮

  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副局长 郑道平

 

  在22年的基层工作中,特别是在社区一线的6年锻炼中,我深深体会到:群众工作无小事,基层是个大舞台!

  我任职的第一个社区基础很薄弱,经济条件较差,硬件设施不足,困难群众较多……上任伊始,我提出并开展了四必到五必访活动:党员生病时到病床探望,邻里产生矛盾时到现场调解,居民有困难时到家中解忧,遇到突发事件时到一线处置;同时,对困难群众必访、对残疾人家庭必访、对失业人员必访、对孤寡老人必访、对新流入人员必访。

  走下去的是脚步,访回来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树起来的是形象。

  70多岁的退管支部书记尹维华对我说:书记,我知道你很难,社区活动室不够用,支委会就放在我家开吧。他说服了老伴,将不大的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把自己的家当成了支部活动的大本营

  社区居民李孝合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我们多方奔走,联系驻区单位解决了一个保安岗位,协调物业公司解决了一个卖菜摊位,争取选派单位解决了一笔创业经费,帮助李孝合一家渡过了难关。

  20081月下旬,天寒地冻,暴雪成灾。我和同事们立即投身抗雪救灾,起早带晚,连续铲雪十几天,手磨破了,鞋子也烂了。记得2月初的一天夜里,两个单位小区的小平房,由于积雪长时间的重压,部分墙体已发生开裂。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奋战,连夜转移安顿受灾居民73人,确保了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986,我来到滨湖新区滨湖明珠社区担任书记。我们大力推行群众工作一线法,把情况掌握在一线,感情融洽在一线,工作推动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我们率先在全省创新开展了五网合一的网格化服务模式,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真正做到了精细服务善待人,群策群力促和谐。

  20126月,组织上选调我到区民政局任职。改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服务,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岗位,我将始终坚持与群众心心相印,对群众忠心耿耿,为群众勤勤恳恳,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做出闪亮的贡献!

 

  赵荣凯:一生难舍扶贫事业

  省扶贫办综合处副处长、赵荣凯同志的同事 颜涛

  20121212日上午,赵荣凯的鼻子又在流血,到医院体检,下午结果出来:胰腺癌伴肝转移晚期。医生明确告诉他,生命最多只剩36个月。他把诊断书藏了起来,没有告诉任何人,选择了将自己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同事们都说:老赵的病是累出来的。记得2011年底,中央召开扶贫工作会议,赵荣凯负责编写安徽扶贫开发的参阅资料。短短一个星期,一本近20万字的扶贫开发百科全书编印成册。荣凯那个星期的睡眠时间加起来还不足30个小时。

  2012年,我省出台了7个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文件,文件的初稿和具体工作很多都由荣凯起草完成。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

  即便在与死神赛跑的日子里,荣凯也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1214,也就是他被确诊后的第三天,梳理项目处各项工作;15日,准备产业扶贫规划编制材料;1719日,在北京参加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培训班……就这样,荣凯一直坚持到201318,在办公室发传真的过程中,倒在岗位上。

  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草场村,是皖北一个偏远的贫困村,人们至今对曾经担任埇桥区扶贫办主任的赵荣凯印象深刻。村支书武家稠含着泪说: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他却看不到了。 ”2005年,荣凯调到省扶贫办工作后,他的足迹遍布全省各个贫困县区。

  今年2月,荣凯病情恶化,只能卧床休息。他心里惦记着的还是基层的扶贫工作。春节刚过,基层扶贫办的一位同志打电话向他请教一个业务上的问题,他在手机里断断续续地讲了近8分钟。那个电话是荣凯一边咳着血一边接的。

  荣凯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为贫困地区争取过很多项目和资金,但他自己却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做人本色。2005年刚进省城工作时购买的手机,也一直用到去世。

  荣凯最后一次住院期间,他拉着妻子的手说: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把平时节约下来的工资攒在一起,等攒得差不多了捐给家乡,为儿时的学校建几间教室。现在我要提前走了,钱恐怕不够,你要把准备给儿子买房的钱拿出一些帮我凑上,帮我了却这个心愿。

 

  李传扬:生命融入皖北振兴

  安徽江淮安驰汽车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综合办公室主任、李传扬同志的同事 王婵

  2012514,李传扬在合肥做了人生最后一次体检。医生说他血压偏高、心脏有杂音,建议住院检查。但一肩挑着江淮安驰公司总经理和蒙城县挂职副县长的他,工作实在太忙,当天中午就赶回了蒙城。

  523,从早晨7点半到下午6点半,李传扬一共主持了4场会议,又分别与三个部门的员工座谈。当晚710分,李传扬在运动场上突然昏迷,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医学结论为长期积劳成疾,突发心源性猝死。这一天,距离他来到蒙城整整3年零3个月。追悼会那天,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前来吊唁。蒙城干部群众悲痛地说:他是为蒙城发展累死的!

  蒙城县棉麻公司2006年启动破产程序后,职工与企业的矛盾一触即发,经常结伴到政府上访,破产安置工作历经三任县领导都没有结果。李传扬临危受命,带领工作组深入职工家庭,几乎走访了每个职工,仅仅两个月就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振兴皖北,关键靠发展。 2010年9月8,江淮安驰汽车公司正式重组揭牌,江汽集团任命李传扬担任总经理。此前,安驰公司深陷困境,平均每月亏损200多万元。为了早日扭转局面,素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李传扬更加玩命,经常连轴转,白天干不完的,晚上加班干,夜以继日。

  在李传扬接手江淮安驰公司的第7个月——20113月,公司实现当月扭亏为盈,8月实现全年盈利。 2011年全年实现产销汽车6200辆,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上缴利税700多万元。公司产品也由过去单一化品种,增加到12款车型。原本在国内滞销多年的产品,如今卖到了菲律宾、摩洛哥、叙利亚、埃及等国家。

  “2012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评选委员会在给李传扬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一心扑在事业上,一肩挑起千斤担。 3年零3个月,他把火热的生命融入振兴皖北的滚滚激流。不到一年,他就使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在汽车市场上书写了传奇。一个有血性的人,一个有使命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他的名字必然在百姓的心中传扬!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