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开发区去年经营收入近7450亿,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七成
据合肥日报报道,开发区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引外资、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方面成效显著。市统计局昨天发布统计分析,2012年合肥15家开发区实现经营收入7449.9亿元,同比增长27.8%。
开发区经济总量爆发式增长
合肥经济阔步前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开发区贡献明显。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0个,省级筹建开发区3个)实现经营(销售)收入7449.9亿元,同比增长27.8%。分类型看,国家级、省级、省级筹建开发区分别实现经营(销售)收入4100.8亿元、3124.5亿元和224.5亿元,分别增长31%、23.9%和26.7%。
开发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去年全市有两个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分别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2574亿元,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26.8亿元。
开发区经济持续发展,工业为其交上一份漂亮成绩单。2012年,全市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81亿元,增长21%,高于全市增幅2.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6%,实现工业增加值1268.7亿元,增长22%。
创新投入增长幅度创新纪录
全市开发区关注点集中到“引智”中来,创新投入增长幅度较大。分析报告指出,2012年,全市开发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179.5亿元,增长28%,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为68.2亿元,较上年有大幅增长,为58.1%。全市开发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16.8万人,增长18.2%,高、中级职称人员4.5万人,增长26.3%,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3万人,增长26.2%。
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扎实推进,完成1627.1亿元,增长18.8%。其中,工业投资1022亿元,增长20.5%;基础设施投入191.6亿元,增长33.8%,分别占总投资的62.8%和11.8%。
合肥市统计局相关人士分析,投资拉动了开发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看,国家级、省级和省级筹建开发区分别完成664.5亿元、895.6亿元和67亿元,增长26.6%、13.6%和18.5%。从基础设施投入看,国家级、省级和省级筹建开发区分别完成68.1亿元、114.6亿元和44.5亿元,增长43.9%、26.6%和66.7%。
加大招商力度拓宽创新之路
尽管全市的开发区成就显著,但由于不具备沿海开发区的优势,配套设施尚待完善,产业结构也还不够合理。数据显示,工业企业占开发区企业的33.8%,服务业仅占1.5%;服务业投资的重点行业,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房地产、租赁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等领域,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仓储物流、研发和工业设计等高端领域比重偏低。
统计部门建议,合肥的开发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渠道,推进网上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活动招商等形式,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企业到开发区安家落户,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道。
此外,开发区还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创新支撑平台,增强产业界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率。同时,增强园区之间、区内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共同发展。(刁海燕 苏晓琼)
相关信息:
合肥经开区出台9项新政
开启“升级版”开发区大幕
作为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两千亿元产值及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路径一直备受瞩目。合肥经开区的发展之路浓缩了整个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史,而其转型升级之路则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新模板。日前,合肥经开区一口气出台9项“黄金”政策,为打造“升级版”开发区揭幕,亦为谋建中西部开发区标杆增添底气。
“岗冲之地”到“四大名牌”
政策的驱动,往往能打开新的格局。当初,作为由政府划定、实施特殊优惠政策的区域,各级各类开发区的“风骨”,大多受到政策风向的左右。
跟大多数经开区一样,合肥经开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来自政策驱动。通过政策指引,广泛吸纳生产要素,以要素集聚实现产业发展。不过,与众不同的是,合肥经开区出手不凡,一开始就定位于“大招商、招大商”。从岗冲之地到安徽工业第一区,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合肥经开区的“标签”渐渐明晰:逐步形成了以海尔、美的、长虹、美菱、晶弘电子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产业;以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熔安动力、合肥锻压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江淮汽车、佳通轮胎等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联合利华、统一企业、花王日化等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
从经济层面来看,合肥经开区已是当之无愧的区域经济“领头羊”,已成为合肥对外开放的“强磁场”。但是,这种外延式开发,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飞来经济”、“二元结构”,“只长骨头不长肉”的烙印,已无法承载合肥经开区实现更高层次跨越的梦想。
“四大支柱”到“八大产业”
一次漂亮而华丽的转身,也许不及平时不断调适自己的生理气息。这同样需要科学决策和政策效应的渐次释放。
初期以廉价的资源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来换取工业化所需的其它要素,如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资源,这种发展模式正给“经济开发区”带来严峻的挑战。
这些年来,合肥经开区经济的增长世所瞩目。但如何使增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走向持续、健康、协调,这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更需要“市长”们的治理智慧。由外延式开发向内涵式开发势在必行,而这又不是简单地“新桃换旧符”。
一方面,合肥经开区通过异地搬迁、收购重组等方式将一些既有的落后企业淘汰出局;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和扶持,在原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等四大新兴产业也渐成气候。
多措并举,吸纳吐新。从“高、大、新”到“高、大、新、优”产业特征的形成,合肥经开区为“开发区”这种经济模式注入了新元素,提供了发展新思维。这不仅是形势倒逼的结果,更是自主创新的成果。
“外资独秀”到“内外融合”
可以说,政府的定位和作用,是观察一个开发区运行的重要视角。
智者顺时而谋,时局因谋而动。如何从“高、大、新、优”到“抓大不放小”,或者说如何提高“大与小的粘度”,这是合肥经开区所面临的新课题。
日前,合肥经开区出台了九项含金量极高的新政,不仅意在解决新课题,也可以说这将为打造“升级版”的开发区拉开了大幕。
对代表着“小”的民营经济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出台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办法;为更好地聚集和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作用,出台了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实施办法。此外,设立了创业投资基金,更好地培育、孵化、扶持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高科技项目;通过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创新创业园发展专项资金”等,真金白银鼓励企业扩大投入、做大做强、加大品牌建设、提升自主研发水平。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新政成为市场的催化剂。而随着这九项政策的出台,合肥经开区内的所有企业,将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扶持政策,实现了扶持政策的“全覆盖”。
新政增添打造标杆底气
众所周知,航母级外资企业的入驻,以及这些企业自身价值链的调整,能够促使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这种模式极易导致外资经济与本土经济的二元化发展格局,引发空心化危机。
“开发区内有的本土企业虽然参与了国际分工,但多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中游。 ”有关专家认为,在外资占主导的情况下,本土“小”企业应该增强话语权,这样才不至于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跛腿。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开发区必须回归到产城融合的本质,这势必要求其产业“多元化”,而不能仅仅围绕外资打转。合肥经开区此次一口气出台9项“黄金”政策,不仅能更好地完成“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使命,而且通过升级蝶变能为中西部开发区树立新标杆。
(安徽商报 实习生凃城杰 记者 陈大名)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