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在春天拔节——安徽农村改革启示录

访问次数: 860                        发布时间:2014-02-20

[字体: ]

庄稼人的梦想,在春天拔节

——安徽农村改革启示录

【编者按】

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始终勇立改革潮头的安徽,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踏上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安徽日报今起推出系列特别报道。

 

  小岗村农民按下18个红手印之后,中国农村改革的脚步,再也没有停歇。

  从大包干,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农村综合改革,安徽始终站在农村改革的潮头,树立起中国农村改革的标杆。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安徽经验播种、收获于江淮,一次次走向全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动城市与乡村走向更紧密的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转向安徽。201311月,安徽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再探新路,20个县()启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从这个春天出发,安徽又一次站在农村改革的前沿,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崭新的改革篇章,追逐绚烂辉煌的梦想。

  土地集体经营家庭承包经营流转集中经营。土地经营从分到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再出发,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启示一

  始终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66——1978年到201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8896元。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份数据,对于当年冒险分田的小岗村农民来说,意味深长。

  36年前,小岗村分田单干。作为改革原点,小岗已写入历史。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行程,由此开启。

  不分田,不行。任何一个上了年纪的中国农民,回忆包产到户时,差不多都会说这句话。

  危机深处是转机。与小岗同样具有标本意义的,是肥西山南公社小井庄村。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两个小村落的一小步,催生了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性的一大步。

  石破天惊,农业活力迸发。此后三十多年,粮食产量节节高,2013年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总产达655.9亿斤。

  小岗引发的第一波农村改革,最终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然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基础。深化改革,这一制度不能改变。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培秀说。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当初参与包产到户的几个村民组,已没有一个农民在经营自家田地了。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祖好说,2010年,所有土地全部转租给一家企业,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进了城。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进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规模经营,土地由,成为历史必然。

  多年以后,审视安徽的农村改革,自始至终贯穿的,是强烈的危机意识。

  如果说当年土地的,是由危机意识倒逼而来,那么如今土地的,依旧是由危机意识倒逼而来。因为没有土地流转,就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无从谈起。

  小岗村也一样。严金昌、严立华、严立学……这些昔日分田到户的先行者,恰恰又成为土地流转带头人。

  按照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村里正着手改造流转起来的4000多亩耕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张行宇介绍说,发展现代农业,土地不集中不行。

  小岗村口,是一个占地200多亩的葡萄园。这个经土地流转而兴起的现代农业园,园主叫严德友,是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儿子。而严金昌的20亩地全部流转给了他。

  从辩证的视角,观望安徽农村生产方式变化:过去由,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而今由,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规律使然。

  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伴相生。适度规模经营,不仅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省耕地流转率达32%,农民合作社4.18万个,各类专业大户超过15000户,家庭农场近4万家。

  如何看待土地的分分合合?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也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昔日的大包干,还是今天的探索新型经营方式,安徽农村改革一直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省农委副主任许伟说。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意味着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改革再出发的根本目标。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意味着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改革再出发的群众基础。

  腊月时节,萧县圣泉乡郭庄村农民王金乐,和村民们一起喜滋滋地领到了分红款。两年前,王金乐拿5亩地入股村蔬菜产业示范园,第二年就分红4万元,超出种地收入10倍。

  机制一变,土地生金。王金乐们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意见。土地确权,是深入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基础。新一轮改革的浩荡春风,必将唤醒沉睡的土地,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改革再出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能变。时代变迁,改革精神传承不息,改革步伐永不停顿。

税费负担重取消农业税种粮有补贴。从做减法到做加法,是强化支持保护农业。改革再出发,需要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长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启示二

  始终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保护农民权益出发,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大包干改革一呼百应,正是因为生产方式的创新,点燃了农民的劳动激情。

  22年后,发端于涡阳县新兴镇,经安徽试点,进而全国推进的农村税费改革,再次印证这一深刻规律。

  待大包干改革红利释放完毕,农村深层次问题渐次暴露:农民税费负担沉重,土地大量抛荒。

  一边是日益发达的城市,一边是停滞不前的农村。当社会公正的天平越来越远离农民,农村分配关系的重塑不可避免。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积弊面前,新兴镇主动求变,剪除农民不合理负担。

  多予、少取、放活,试点地区的成功探索,此后成为国家延续多年的三农政策主基调。

  安徽再次勇上改革潮头,挑起唯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的重担。 2005年,我省取消农业税。安徽经验迅速在全国被复制。

  改革是最大红利,必然要触动固有利益格局,但最终是要落到人民真正得利益上。公平正义比黄金还宝贵,税费改革之所以能顺利推行,根本原因是呼应了农民最大关切。这对今天的改革来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霍山县诸佛庵镇深山村农民蔡习江家里。屋前流水,山上茶园,农家生活安逸富足。

  税费重的时候,2亩茶园一年缴纳特产税600元,而毛收入才2000元。拿出纸质褪色的纳税证明,蔡习江掩饰不住感慨之情:“2005年后,就不要交一分钱税。

  然而,工业化城镇化浪潮席卷之下,农村再一次陷入了空心化的尴尬。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农业生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当减负的政策红利释放后,强农的出路在哪里?

  做减法,更要做加法。于是,扶持、补贴农业,成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头戏。

  去年10月底,一份名为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的省政府文件,让六安裕安区农民刘永发兴奋不已。他领办的全省首家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建管养一体化服务,大旱之年合作社4万多亩水稻获丰收。

  裕安区水利局局长桑维龙告诉记者:这家合作社的创新实践,符合省里提出的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的改革原则。

  何止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现在补贴到农民手上的,一亩地能有140元左右。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处处长胡德林说。 2013年,我省发放涉农补贴223.5亿元,同比增长14.3%

  如今,农机年货在乡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穿过琳琅满目的年货市场,长丰县水湖镇蒋赵村农民邱家明径直来到农机大市场,花7.3万元选购一台拖拉机。老邱开心地说:有了农机补贴,买台农机过大年,开春就能派上大用场。

  农业机械化的梦想,在广袤的田野越来越清晰。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达614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2%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安则天下安。诸多惠农政策的叠加,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098元,同比增长13.1%

  从全球范围来考察,各国政府大都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

  按照谁种粮、谁受益原则,对土地经营者进行补贴,可以更好地激励规模经营者多种粮、种好粮。肥东县八斗镇种粮大户盛松对改革补贴政策十分期待。

  农业发展空间广阔,改革创新潜力无限。改革深化一步,创新推进一层,农业丰收的粮仓就会更高一截。

  新春伊始,省政府提出,坚持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落实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落实支持保护制度,更多的要素资源向农业倾斜,农业稳定增产就大有希望。省农委主任张华建说。

  改革再出发,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能减。这是多年来农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农村经济腾飞的根本保障。

干部催款要粮提升服务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从管理到服务之变,是基层政府职能的重塑。改革再出发,需要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启示三

  始终树立强烈的群众意识,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13,怀宁县马庙镇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里,不时有农民前来办理各种证件。 9年前,这里是当地的纳税大厅。

  像马庙镇一样,我省不少乡镇的代理中心,都由原来的纳税大厅改成。过去农民带钱缴税,现在把带到这里来,由工作人员一站式办结。

  起来的农村,一度让基层干部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庐江县同大镇永安村村支书周传能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

  周传能的疑问,反映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免除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机制如何作出相应变革?

  基层政府的新职能是什么?从问题导向出发,一场触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拉开序幕。

  2005年初,我省在18个县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村改革第三波启动。

  简政不是目的,而是政府适应新阶段农村发展之需,重新厘清职能。

  过去主要是收税、抓计生工作,现在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为村民服务。2月10,周传能掰着手指对记者“述职:办理生育证明,扶助五保户、低保户……

  如今,全省105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1257个乡镇全部建立为民服务中心,90%以上的村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

  改革让过去疲于应付催款要粮的基层干部,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职责上。

  上任后琢磨最多的,就是如何找准发展突破口。定远县藕塘镇党委书记任晓光告诉记者。如今,长14.9公里的岱藕路打通连接省道,这个镇第一次有了快速通道。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农村改革也是如此。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就是重新划定政府职能的边界,市场能办的都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重塑的脚步并未停止。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嬗变,传统的农耕经济,连同它适应的治理机制正在消亡;新型乡村建设,正期待属于它的内在治理机制支撑。

  乡镇干部处于工作最前沿,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突出。乡镇压力型管理体制,容易造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穿也穿不进、理也理不顺的局面。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孙语圣认为,改革管理体制,提高服务乡村能力迫在眉睫。

  改革再出发,就是要直面这种期待,乡镇政府的转身需要坚定走下去。

  走进徽州区杨村新型农村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徽派新楼房,自来水、宽带通到了家家户户。搬下来以后,生活、就医都方便了。从高山上搬迁下来的农民何学富,正享受舒适便捷的安康生活。

  将社区这一城市所特有的称谓带至农村,移植的不仅是概念,更有背后本为城市市民独享的公共服务产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百姓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自我革命、自我更新,基层政府简政放权、找准定位、强化服务,用机制和体制的系统创新,进一步激活农村。农村要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要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步伐。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说。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廉洁政府。基层干部更要察民情、接地气,始终把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追求。

  新春佳节期间,庐江县千名干部下基层,征求党员群众和返乡农民工的意见建议,畅通干部和群众交流渠道。

  这样的场景,在安徽多地上演。服务,成为联系农村干群的新纽带。

  改革再出发,基层政府服务功能不能弱。

  无论是带领农民建设美好乡村,还是引领农业经营主体闯市场,都需要进一步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一个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的基层政府,其背后才能矗立起生机盎然、安居乐业的美好农村。

空心村现象严重建设美好乡村共享现代化成果。从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改革再出发,需要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启示四

  始终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农村改革,历史一次次选择安徽。在这一进程中,安徽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化形成了崇尚改革的氛围,以改革求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加速推进。形势之变,让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新挑战,呼唤新改革。

  新时期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连日来,记者在阜阳、庐江、六安等地,与农民、基层干部和农业学者交谈。有的说是如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有的说是继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的说是构建和完善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观点的多样性,恰恰表明新一轮改革正呈现多点突破的蓬勃之势。

  但是,无论如何,改革的方向和性质不能变。那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新年伊始,一项改革举措让人欢欣鼓舞:27,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省将加快推行居住证制度,稳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这些最新举措表明,深化农村改革正走出田野的边界。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皖北是中部粮仓,但许多自然村变成空心村,新一代农民没有谁愿意留在土地上,谁来种地的问题凸显。

  走进城市的农民困惑同样不少。不少人买了房在城市落户,但很难享受市民待遇。此外,留下的宅基地怎么办?在小井庄村,不少农民向记者发问。

  从耕地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增值上百倍,为何农民只能得到零头?落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要求,让农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有待破题。

  显然,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无法仅在农村寻找答案。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必须强化一盘棋思想,突破乡村界限,在与城市互动中寻找路径。

  新时期的改革,就是要全面调整不适应四化同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体系,让农民公平参与发展进程,分享发展成果。张华建说。

  农村综合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311月,省政府决定,在广德、宿松等20个县()启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人们对安徽改革能否再次取得成果,高度期待。省扶贫办主任、知名三农问题专家刘奇分析,特别是所涉及的土地问题,是农村改革的难点和焦点,更是打通城乡发展要素对流的关键。

  去年10月,宿州尝试以信托方式流转土地,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者124,宣州区政府通过决议,将探索扩大担保抵押范围,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无论怎样探索,改革的方向不能变。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如此,改革才能始终在正确道路上前进。

  趟进深水区,啃下硬骨头,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所涉及的远不止土地。围绕市场主体培育、土地流转服务市场建设、集体三资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管、信息和金融服务等六方面,我省都提出了试点指导原则。

  这也恰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指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日,我省启动家庭农场直管直贷试点,近400家家庭农场纳入试点范围,省级金融机构直接针对家庭农场融资需求,推出适合其生产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城市支持乡村,城乡聚合发展,正在悄然改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锻造农村发展的生力军。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农村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三农就大有希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革再出发,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能停。

  风起云涌,在江淮广袤的原野上,一场对未来影响巨大的新变革正在上演。(项良新、史力)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