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务院的星期三
潘圆
每周的星期三,正在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政治生态的一个窗口。
除了出访或是参加重要活动,李克强总理都会在周三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习惯在这一天的新闻里寻找国务院的声音。
7个月,23次常务会议(20次在星期三),如果将这些会议的主题用一条红线串起来,看到的不只是大政方针变化的轨迹,更有本届政府的执政之道、治国之策。
23次常务会议,18次提到简政放权
毫无疑问,“简政放权”是这半年多国务院常务会议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今年年初至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稿中,18次提到简政放权。
作为本届政府深化改革的抓手,“简政放权”不只牵动着各级政府部门执政理念的变化,而且有力地巩固着市场经济的基础。
众所周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矛盾之一。具体到当今中国“大政府、小市场”的现实,如果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转换成最通俗的改革语言,那就是“管住政府的手,放开市场的手”。
管住政府的手,就要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强化放管结合,是本届政府的先手棋,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一招。
为此,
政府放权的同时,也在给市场松绑。这从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可以得见。
此外,企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技是最核心的推动力,为此必须给科技松梆。
在国家行政学院
“放得有效,管得到位”的服务型政府
简政放权,绝不等于政府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强调放管结合,宽进严出。
“管”绝不是政府重复过去大包大揽的传统套路,而是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管’是一杆‘公平秤’,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活 力”。他强调,要通过建立各部门惩戒联动机制,让企业有一个不能触碰的“戒律”,有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强制约束企业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 竞争的市场环境。
显然“放得有效,管得到位”,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政府必须改革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依靠创新,让政府工作升级。“‘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李克强强调,“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
具体分析,政府工作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监管的创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企业的生命。过去对企业的失信行为,监管部门处罚手段单一,处罚信息往往也是内部掌握。这很难触动一些企业的根本利益。为此,现在要建立信用体系,强化信用监管。
“市场不能搞丛林法则,不能随便‘搞一家伙’、出个‘黑手’,还需要政府这个裁判员。”李克强说,“但另一方面,政府要吹‘明哨’而不能吹‘黑哨’,要明确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手段,允许自然的优胜劣汰,让市场公平竞争、健康发展。”
那么该如何建立信用体系?李克强以当下最热的“大数据”,阐释了构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的路径。他说:“我们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包括国家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都要融入‘大数据’的思维理念。”
其二,是服务方式的创新。行政审批制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是少盖几个公章,深层分析,是政府职能的变化。与之相应地,要求政府的工作方式要发生改变。以政府力推的工商注册登记制改革为例,表面看好像只是办营业执照少盖几个公章,少跑几次路,其实它所连带审批政度的变化,早已超出了便民利企的范畴,成为撬动政 府自身改革的一个支点。围绕这一点,税务、卫生、交通、外贸等部门都在改变自身的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
日渐清晰的施政方向:微刺激、定向调控
一季度经济增速为7.4%,这是5年来经济增长的最低值。面对稳增长与经济下行压力这对矛盾,如何应对?
本届政府给出的答案是:既要“保持定力”,又要“主动作为”。由此,“合理区间”“微刺激”“定向调控”,成为李克强调控经济发展的“政策口径”。
“保持定力”的自信来源于对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李克强说,“合理区间是指经济增长率不低于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正常的,都处于合理区间。”
对此,常修泽认为,强调经济增长区间,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明确了增长的“区间”,也就确立了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微刺激而不是强刺激”。在增长区间内,政府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而微刺激要发挥作用,显然对宏观调控的水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定向”“精准”也因此成为关键词。
李克强说,定向调控的内涵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精准发力、统筹施策,是此前“区间调控”的深化。“有人认为,定向调控就是‘降准’,这是一种误解。”李克强说,“定向调控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是定向发力,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薄弱地带来进行调控。”
正是源于此,上半年,政府在调结构上抓住“重点领域”,屡出重拳。
狠抓改革的两个“一公里”
再好的政策,落不到实处,也难以生效。因此,抓落实、惠民生,是本届政府执政的一个突出理念。
李克强说:“百炼才能成金,只有切实落到实处,才能让这个政策真正变成‘金十条’。”
抓落实,就是要抓住改革的关键点、民生的关注点。李克强用两个“一公里”来形容这个改革的关键点。他指出,国务院开展全面督查时,既要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要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
抓落实,就要强化督查检查,实时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督查要坚决避免‘雨过地皮湿’,决不能走过场!”李克强说,“要让督查真正见效,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抓落实,还应有民生情怀,时时心系百姓。常修泽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棚改、户籍改革等主题,这些都是保民生、惠民生的体现。
“我们一些大城市表面上看已经建设得很漂亮了,但在高楼大厦背后,依然有很多棚户区,既没有供暖设备,也没有上下水。”李克强说,“我们30多年的确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但我们确实仍是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在一省之内,发展都极不均衡。”李克强表示:“老百姓有安全感,社会才有安定感,国 家才能稳定发展。”
他在谈到棚户区改造时说:“你以为‘戳’几个大楼就是‘政绩’吗?让千家万户受惠才是真‘政绩’!”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