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精心筹备多年,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四川省委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原名《邓小平》),将于
把自己的青春岁月融入这部戏
著名川籍导演吴子牛曾经拍过许多高收视率的大型连续剧,如《贞观长歌》、《天下粮仓》等。此次接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吴子牛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他感触最多:“这部戏这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的‘致青春’。我是全程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从1976年到1984年,这8年是中国最 重要的8年。在拍摄这部戏时,我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在里面。”
吴子牛坦言,《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戏中,几乎所有大型历史事件都与自己的生命轨迹相重合,拍摄时,这些历史场景被几近真实的还原,也让他忍不住一次次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光,“我曾是一名初67级的中学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正是因为这段历史中包含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岁月和回忆,所以吴子牛在拍摄时格外用心,甚至严苛到力求每一个场景、细节和道具,都真实还原。制片方按照邓家原址以1:1.25的比例进行还原,打造场景、道具和布局,以逼真地反映当年的景象和氛围。为了保证该剧的权威性,剧本创作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派出专家学者担任指导,并提供大量文献资料。影片中,打倒“四人帮”后,北京人民家家户户吃“三公一母”螃蟹的这些细节,都是源自于当时的真实事例。
吴子牛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当初刚接到剧本,自己花了三天一口气看完了,觉得非常精彩,也很喜欢,“看完剧本,我非常激动,因为它不仅是一段历史或故事,也是一份我们这代人对于这个时代深刻的情感记忆。”
一部不再是“仰视”的主旋律作品
谈起即将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片,吴子牛说他认为该片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全片的讲述方式与以往大部分主旋律影片有很大的不同。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除了以伟人邓小平在1976年至1984年期间所发生的故事为主线之外,还有一条副线,由印小天等青春偶像领衔出演,演绎了几个普通北京家庭在这8年里的喜怒哀乐,将大时代变革与小人物命运两条线融合交织,也更大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从记事起,我看到红色题材、主旋律的电视剧,大多 都是仰视的角度去拍的,距离普通百姓非常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戏是邓小平的时代,但也是我们的时代。我希望通过这部戏,让观众可以零距离去接触邓小平,了解到他的生活感情和事业息息相关,我希望大家看到邓小平是有大爱的人,对于自己的家庭、妻儿甚至孙子有爱,也对这个国家有爱。”
吴子牛向四川新闻网记者透露,在片中他运用了大量细节刻画,希望以对邓小平生活化的展现,来“让塑像人物活起来”。吴子牛还提前向四川新闻网记者分享了几 个片中类似的生活化细节:“开篇第一集,观众就可以看到,邓小平就是一个年迈的父亲,一个慈祥的老人,他慢慢地弯下腰,弓着背,把手伸到床底下,去给残疾 儿子捡东西;在这部戏里,小平没有流过泪,但是好多地方都含着泪,比如有个细节,他见到文革期间被迫害的知识分子
在媒体提前看片会上,四川新闻网记者也注意到了这些细节的铺陈,比如剧中邓小平总是喜欢吃四川泡菜,没事就爱给花浇浇水,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位普通北京胡同里的老人。
四川新闻网记者就所有观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向吴子牛提问:“众所周知,‘老戏骨’马少骅曾在《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等众多经典电视连续剧中饰演孙中山,其惟妙惟肖的孙中山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影视作品中,似乎一看到马少骅,观众就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孙中山。这部戏选用了马少骅出演邓小平,是一 个非常大的挑战,在开拍前你有没有担心过?”
吴子牛坦言,一开始也有人质疑,以孙中山形象烙印在观众脑海中的马少骅,能不能演好邓小平;甚至还有人质疑这一版的邓小平神似,但形不似。可是,吴子牛为四川新闻网记者讲述了一件事,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担心和质疑:“在试看片会上,第一集放完,毛毛(即邓榕)就说:‘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老爷子。’ 我们总制片人听到这句话,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这些都和马少骅的投入有极大的联系。”
至于当初是如何选定马少骅出演邓小平时,吴子牛透露:“我认为好演员很多,但是不能所有的演员表都可以演邓小平。我认为,要出演邓小平,首先要像,外形和气质得有7分近;第二,一定要讲四川话,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邓小平只说四川话,我就不能想象他说普通话,这是我的坚持。”吴子牛说,当他见到马少骅第一 眼时,就立刻问他是否会讲四川话,没有想到对方立刻用一口标准四川话回答了他,“那一刻,我心里的一个大石头就落地了。”(记者 沈杏怡)(四川新闻网)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