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如何植入孩子生命中

访问次数: 992                        发布时间:2014-09-17

[字体: ]

传扬经典需有基本标准

  陈壁生

  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已是社会共识,也催生了不少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机构。这一过程难免良莠不齐,比如最近曝出的国学夏令营虐待儿童、女德学堂宣扬所谓守妇道等,都是打着国学幌子歪曲国学的行为。传统文化和国学似乎成了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真正的国学,是以经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既包括修身治国、修己安人的经学传统,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传统,也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智慧、诗词歌赋的文艺熏陶。其中最重要的四书五经,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文献。可以说,经学是国学的灵魂,也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国学教 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更是一种社会需要。目前国学传播的一些乱象,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经典教育的基本标准,几乎每个私立学校、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内容与方式,难免泥沙俱下。矫治乱象,治本之法在于通过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把国学经典纳入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同时,由训练有素的教师进行义理的讲 解,而不是学生一头雾水的背诵。通过理性化、规范化的教育,去除神秘化的面纱。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不宜简单迎合消费主义

  王 

   说到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往往共存其中。今天,重拾传统有时让人无所适从,或者因为所谓的现代观念而不以为然,或者因为所谓的慕远追宗而良莠不辨。其 实,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会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同时也会经过时代的润泽,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者、改造者,甚至是叛逆者。

  例如中国的 300多个戏曲剧种,不但综汇了古典诗歌辞赋和民间说唱文学的精华,也用独具民族个性的音乐、舞蹈,展现了艺术创造的聪明智慧。但在当代社会中,有的传统戏曲削足适履,以放弃艺术法则的代价,试图趋附于流行时尚;有的抱残守缺,以传统经典的自大心态,不做与时俱进的文化提升和艺术更新。

   比如,曾经的京剧比基尼,选美小姐们京剧的扮相,配上火辣的比基尼,确实给人以视觉上的新鲜感。但这种冲击,或曰创新,真的属于文化的传承吗?我 们所说的文化经典,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历史沙汰中逐渐具备了超越时代的经久魅力。追逐一时的感官刺激,迎合所谓的消费主义,恐怕经不起推敲与考验。

  增加属于时代的新经典,并恪守应有的文化底线,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将景观与涵养文化相融

  林 

  不久前去山东参加同学婚礼,顺路参观了孔子故里曲阜。

  到达孔庙,不时听到有韵律的诵读声,细听发现是在背《论语》。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一个活动,游客只需在10分钟内背出《论语》中的30条,并按评委要求,解释出其中的5条,便可免费游三孔。到活动点一看,准备参加背诵挑战的游人很多,热情高涨。

   类似的活动在全国还有不少。在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等名胜,都推出了背诵《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名篇即领免费门票的活动,颇为火爆。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背诵这些句子,我们不仅能够领会到古典文化的诗意,更能在文化层面上得到德性的涵 养。在功利的喧嚣下,有一叶承载文化馨香的扁舟,当属不易。对文化的崇尚,引来了游客的一片叫好。

  形成拥抱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风气,有赖于相应组织或群体的带动。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将更多的人文景观与传统涵养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引导人们亲近传统的好手段。

  (作者为著名旅游论坛驴友) 

  

  在古诗中追慕先人心志

  李国斌

  常听人说,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缺乏诗意的时代,学生们对诗词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优美的韵律和深厚的意涵,恨的是总要熟读方能成诵。

  几年前逛书店,无意中看到《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这本大部头,随意翻看了一下,感觉很好,便买了下来。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中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丰富而复杂的历程,也逐渐领悟到,古典诗词更多是作为寄托和表达诗人心志的媒介,即古人所说的诗言志

   比如,屈原作《离骚》,借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楚国兴衰至死不渝的关切,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杜甫写三吏”“三别,希望国家安 定,百姓生活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才是心志所在。理学家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是学问文章要有源头, 要有对代代相传的儒家经典的学习和思考。

  承载理想与抱负,传递思想与观念,古诗文不仅朗朗上口,更直指人心,这是我们今天倡导全社会读诗、爱诗的缘由。捧起书本,张开口,朗读那些精当的文字、优美的格调和韵律,应该成为追慕先人心志的共同习惯。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7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