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核心价值观

访问次数: 2285                        发布时间:2014-11-03

[字体: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致力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 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在古代中国, 虽然有分有统,但统一是主流,国家的统一和兴旺一直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愿望和追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不断向前,勇敢追求光明进步,以国家统一、国强民富、民族振兴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砥砺品德修炼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 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体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 言不足恤体现了不畏艰险、开拓奋进的革新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返躬内省、自律慎独,自省是传统道德最根本、最重要的修养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倡导个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有违背常礼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并及时纠正。每个人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逐渐走向完美。继承和发展上述优秀道德传统,将对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确立正确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 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非常注重先义后利、义以为上。所谓义,就是道义、正义,或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所谓利,就是个体的名誉、地位、权力、金钱等个人利益。义利观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孔子主张在对百姓予之以利的同时,应该晓 之以义,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用精神价值来引导和制约他们的物质追求。传统文化倡导义以生利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重义轻 利,力图解决二者之间矛盾,把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融合和统一起来。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之利的自私自利,赞扬谋天下之人利,崇尚为社 会、为国家、为民族夙夜在公”“以公后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集体思想和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义生利、义以为上的价值观,有利于克服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 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和谐理念潜移默化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内化为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取向、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就是指无论是典章制度的设置、社会关系的协调,还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都要体现的精神,发挥的作用。传统文化倡 导人天和谐,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统一和谐的整体。弘扬人天和谐精神,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建世代传承的美好家园。推进人与人的和谐,促进社会安定,除了用政治手段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用经济手段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外,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团 结、人心凝聚。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作 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样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内在联系,那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是错误的,但是传统文化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绝非复古,而是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果失去与 现实生活的联系,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所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只能在不断改造创新中焕发。我们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实情,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 发挥其现代价值的关键。当下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怎么转换、转换成什么必须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以能够回答和解决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作为重要尺度和标准。狭义上的传统文化可能一代代地不断淡化,如同河水冲刷着河床一样,但一代代人又创造着他 们那个时代的新传统并不断汇流进来,民族的传统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可见,传统文化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流传和保持。发展不是原有内涵的简单重复与数量扩大,而是不断产生新的涵义。如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小岗村精神、沈浩精神等,都是伴时代前行而升华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事例。把传统 文化转换为现实的话语表达,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才能提升传统文化的时代感召力,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

  (作者:姜华有 单位:安徽省委党校)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