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因社会主义而复兴——以梁漱溟的观点为参考

访问次数: 1260                        发布时间:2015-05-18

[字体: ]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因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而充满生机活力,呈现繁荣复兴的光明前景。

   对于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梁漱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心为身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则是身为心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存竞争的压力,人的身体总被利害关系所驱使,人与人的关系也只能是彼此利用;一切均以身为中心、以个体为本位,身的 问题不得解决,就遮隐了心。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团体为其成员设想,使其生活安定、无所牵顾;同时团体的公共事务又是其成员的分内责任,成员自觉为团体着想尽力,双方皆从心而发,身的问题解决了,心乃透出。这样看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确有高下之别,其根本就在于资本主义以身为主,而社会主义以心为主以身为主,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本位,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以心为主,则强调身为心用、强调团体利益。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安顿好后,人们就会出于公心而努力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从心出发而不能从身出发,革命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唤醒人心、团结人心;而中国共产党最擅长赢得人心,成功地把无产阶级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理念进行融合,锻造出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显示了人心的无私与伟大。在我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道义长存,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义无反顾、在所不惜,这种公而忘私的大无畏精神也容易同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无数社会主义建设者舍小家、顾大家,奋勇向前。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才可弥补物质条件不足,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

  梁漱溟认为,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将从以身为主的资本主义转变为以心为主的社会主义;而中华文化正是以心为主的文化,所以其可因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得复兴。 梁漱溟反对将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打成两橛,强调即便是建设社会主义,也得标出中国特色,才能在中国生根开花。他认为不应邯郸学步、盲目追寻西洋道路,而应建构中国自己独具特色的道路。他强调,要中国人学走近代西方个人权利本位的立国之道,这于其几千年伦理义务本位的社会人生,恰为前后全不接气的文章。倒是迈越乎此,而向上提高直接为人类社会未来文化辟造新局,方有自己的出路。在梁漱溟看来,这条全新的中国道路既符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又有中华文化作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深入阐明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梁漱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以心为主,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解释为身为心用,以此展示二者的内在一致性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性并从个人担当、团体利益、中国特色等方面阐释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价值取向,这为我们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张城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18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