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争当“改革促进派”,干部有哪些顾虑?

访问次数: 1956                        发布时间:2015-07-08

[字体: ]

调查起因:55,中央深改组召开第十二次会议,这次会议除了按惯例审议通过了一些改革方案外,还特别强调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在用人 标准上释放出明确信号要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那么,改革促进派有何特征?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如何引导 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围绕这些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展开了调查。

  调查时间:201565615

  调查样本:8243份(网络问卷5864份,纸质问卷2379份)

  调查方式:在人民论坛网、网易等多家网站推出网络调查问卷;通过人民论坛理论调研点在北京、山东、江苏、江西、河南等地随机发放纸质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79份。

  一、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在干部群体中的比重相对较低

  71.1%的受访者认为不到40%

  在据您的接触和了解,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所占比例大致为多少的问题调查中,71.1%的受访者认为在40%以下,认为在40%-80% 的受访者占26.3% ,认为在80%以上的仅占2.6%。由此可见,受访者普遍认为当下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在干部群体中的比重相对较低。

  在调查过程中,有受访干部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做事的热情高涨,但从严治吏高压反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有些干部顾虑太多不敢干了。也有受访的普通公众表示,平时同干部接触得并不深入,只能通过具体的事项完 成情况、改革的实际效果来判断目前想改革的干部所占的比例。从改革效果来看,虽然户籍改革、教育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都有所推进,干部队伍的整体态度、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等难题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这说明干部对改革的积极性仍有待提升。领导干部对待改革的态度是影响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改革实效的取得需要更多的党员干部勇于开拓,有所作为。

  在您最为反感的干部类型的问题调查中,所列举的选项有改革摇头派、改革梗阻派、改革观潮派、改革促退派和改革图利派等,受访 的普通公众最反感的是改革图利派,占比55.3%。其次是改革梗阻派,占比21.1%,排名第三位的是改革促退派。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以改革 为幌子,勾结各方力量为自己谋私利的改革图利派成为公众最为痛恨的行为。某些干部借改革之名,谋私利之实,成为破坏改革的蠹虫。同时,也存在一些领导 干部不愿改革、拖拉推等、畏难而退的现象,公众对这种干部也较为反感。有受访者表示,某些领导干部虽然没有公开抵制改革,但在其位不谋其政,遇见难题 绕着走,碰到矛盾就溜边,这是阻碍改革进程的毒瘤。面对新一轮的改革大潮,需要领导干部有强烈的改革激情和改革紧迫感,拖拉推等的改革状态要不得,需要大批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在历史给予的重大改革机遇面前,要以担当和责任意识推进改革。

  二、难当改革促进派的十个理由

  62.6% 的受访者认为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枪打出头鸟能官不一定有好下场

  在采访调查数十位普通干部的基础上,对梳理出争当一名改革促进派,难在哪的十个缘由展开调查。62.6%的受访者认为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枪打 出头鸟能官不一定有好下场52.6%的受访者选择“‘干多干少一个样,不如少干少出错;选择“‘好好先生和稀泥,何必改革得罪人的占 48.4%“‘看的是圈子,认的是门路,干事的不如跑门路的38.4%“‘众人慵懒散,何须我独行,官场不搞另类’” 37.0%34.7% 的受访者选择了“‘别动了我的奶酪,改革对我没好处25.6%的受访者选择“‘腐木不可以为柱,对改革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选择“‘稳定 压倒一切,维稳心切,顾不上谈改革的占19.8%;选择“‘GDP’挂帅不变,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对改革阳奉阴违的占10.5%。调查结果显 示,“‘枪打出头鸟能官不一定有好下场位居首位。这反映出大多数官员的顾虑所在。缘何干部不愿做改革出头鸟呢?梳理受访者意见,有如下几类 意见值得关注:

  一,改革出头鸟不好当。一位基层干部谈到,改革利益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所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一旦出现群体性事件,处理不当就会受到行政问责,搞不好连乌纱帽也没了

  二,改革难度加大。有专家指出,改革初期,改革可以为地方政府造血,地方政府通过改革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地区财政收入,但当前的有些改革却需要政府输血,需要政府投入资金。仅以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为例,要形成覆盖农村的完善的医疗保障网络,地方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少地方政府限于财力不足,而改革动力不足

  三,对改革仍有疑虑。调查中,很多基层干部表示,改革促进派的倡导会不会沦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政治口号,改革促进派干部是否真的可以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这是他们的顾虑所在。有专家表示,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改革的实践在稳步推进,但在改革过程中形成有利于改革派干部发展的政治生态环境尚未形成,缺乏对于改革派干部的选拔、任用、鼓励等一系列的保障机制

  就是否认同改革型干部应该被重用,而不是被中枪,更不应该成为改革的祭品这一观点的调查数据来看,88.7%受访者的态度趋向于肯定(非常认 同、认同的受访者分别为62.6%26.1%)。这些干部的疑虑代表了社会上部分群体对改革促进派干部的基本态度和评价。可见,对于改革型干部,不仅应 该关注如何通过选人用人制度来发挥他们的效用、保障他们的权益,还应该明确他们未来的命运归宿。

三、时代呼唤怎样的改革促进派

  57.6%的受访者选择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居第一位

  在回答是否认同中国民众对于改革有着极大的渴望和期待,改革促进派必将大量涌现时,超半数受访者(52.2%)认同这一说法(非常认同、认同的受 访者分别占34.8%17.4%)。正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所说,在中国,期待和拥护改革的人群相当庞大,他们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行 业、不同部门、不同阶层。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民众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获得实在好处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改革促进派干部抱有极大的期望和热情。

  当问到是否认同改革型干部正遭遇断层现象时,65.2%的受访者表示认同。选人用人的机制问题、社会广泛的认可及舆论的评价,都成为影响改革型干 部热情的原因。此外,仍有21.7%的受访者对改革干部正遭遇断层现象这一观点持不认同的态度。他们认为,改革干部在新老人员的交接和分配方面并无突 出的问题。这说明,改革干部是否遭遇断层现象,并无完全一致的答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观察。

  深改组会议上提出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如何衡量改革促进派呢?此次调查中就如何辨识改革促进派也进行了调查。衡量改革促进派的标准是多角度、全方面的,选择思想上,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同中央在改革方面的战略部署的有60.3%,选择行动上,要做促进改革的事,不能无所作为,更不能阻挠 改革的有57.5%,选择实践上,要有比较明确的改革方向,坚定地支持改革,推动改革的有44.6%,选择心态上,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的有 37.5%。在您认为改革促进派干部应当具备哪些突出的特点的问题调查中,57.6%的受访者选择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居第一位;46.8%的人 选择敢于自我革命,直面改革难题,居第二位;排名第三位的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占比为34.4%。从调查结果来看,公众普遍认为改革促 进派的特点和衡量标准主要是行动和心态上。心中想改革、主动推改革将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为改革促进派的基本标准。

  四、如何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

  逾九成受访者认为应明确把促进改革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

  改革促进派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广大干部开始反思,是否可以用这一新的衡量标准来完善考核干部体系。当问及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您认为最需要 做好哪些工作时,坚决整治用人不正之风,让官场潜规则无出可藏71.7%,排第一位。官场潜规则一直是中国官场一个致命的顽疾,它的存在直接 影响到改革促进派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重用改革促进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官场潜规则无处藏身,让明规矩指引改革促进派前进的方向。切实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68.5%,居第二位。能者上,庸者下一直没有真正形成制度进入操作流程。要对在任干部产生一种无形压力,清楚有为才能有位,位子是留给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领导干部的。完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优化政绩考核的改革导向67.4%,位列第三。同时,在回答 是否认同明确把促进改革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这一问题时,有逾九成(91.3%)受访者认为,应该切实地将促进改革这一项指标融入到考核干 部的体系之中。完善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才能让改革派干部思长远改革、谋全面发展。只有让更多的能人以合理的机制加入到中国改革的事业之中,干部的贤能 与胆略方能充分地激活,中国的改革才会朝更全面、更彻底的方向推进。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潘丽莉、谭峰)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