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良知面前,没有旁观者

访问次数: 779                        发布时间:2015-09-17

[字体: ]

时下,对于路边倒地老人,不扶,原本凭借人的善良天性就能作出正确选择,却已然成为一个令人纠结、让人痛苦的艰难选项。当扶老人被标签化,遭讹诈一再成为公共话题,面对不扶,真的到了不再考问良知、而是考验口袋中的金钱的地步了吗?!

  良知自在天地。当媒体关注仍至炒作日盛,让事实与真相渐成扑朔迷离之际,发生在安徽的一则真实事例将人们拉回到相信善良的这边:安徽蚌埠医学院 的一名学生计星胜,看见老人街头昏迷,冲下公交车急救,直到120救护人员赶到,接手抢救,才离开。面对记者的采访,计星胜说,救人第一位,没考虑 会被碰瓷。”(中安在线”)

  我们渴望良知,呼唤良知。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发生交集,是必然的。而所谓交集,无外乎交流与交换。当我们遭遇困难、深感无助时, 渴望别人的关注,盼望伸来的援手;而我们给予别人帮助,哪怕一句关心话语、一缕关切目光,就会感到愉悦和舒畅。古人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这个道理。西方就有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更说明,于天性良知上,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敬老等等这些中华民族传承并传颂千年的美德佳话,岂能因少数媒体的恶意炒作而消亡,而又岂能因我们现实的顾虑而泯灭?!无视天性,何谈人性?我们每个人都要拿出自省自励的勇气,给 心灵打扫一次灰尘,给灵魂做一次洗礼,以重新燃起心底最灵性的那份光芒。

  良知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底线。现实给人教训,也让人警醒。当下社会,如果说有一种力量,能深刻地影响我们感知良心、体悟良知的话,非媒体莫属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将耳朵眼睛的部分功能,交给了媒体,因为我们天然地相信媒体应有的客观与真实。而媒体本应做到让我们听得真、看得 清,这是责任,也是底线。如果媒体不遵从自身的价值伦理,甚至恶意利用了我们,我们有理由收回我们的权利,并且揭露它、批判它,直到它改正过来为止。

  良知面前没有旁观者。当然,造成倒地老人无人敢扶的现象,也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给媒体。时下的眼球经济,自然催生出眼球效应。媒体也是要吃饭的。我们能否这样想一想,媒体的报道,不过是一个引子,我们的冷眼围观或盲目参合,同样滋长了媒体不良报道的扩散和放大。媒体影响我们的观念,我们助长媒体的偏好。面对扶与不扶,我们不能一味以旁观者自居。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善与美,是否还能引导我们。如果每个人都因良心与良知的牵引,主动站到的阵营中,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加入进来,那么,对面的阵营自然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我们相信,这样的局面会慢慢实现。

  良知生发于每个人的内心,但长成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拿这次面对倒地老人、视救人第一位的计星胜所在的安徽来说,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 以来就有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安徽不断涌现的平民英雄,引领着当地的道德风尚;不胜枚举的凡人义举,更是凝聚起强劲的时代力量。伴随着安徽面孔频频亮相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榜,其构成安徽现象令人赞叹。风尚如斯,当地计星胜们的出现,自然不足为奇。计星胜不过是做了大家 都会做、且自然而然会做的事情,因为他的脚下是这样的一片热土。

  面对倒地老人,扶与不扶,本不应成为人们讨论的社会话题。当我们重拾良知再上路,身体力行美德善行,当我们给予更多的礼赞,于不扶更多的不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们加入到视救人第一位的行列中。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