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刘亚:27年耕耘涡阳热血洒热土

访问次数: 683                        发布时间:2016-06-14

[字体: ]

 

1989年到2016年,这27年间,他从未离开过涡阳这片热土。他的足迹遍布临湖镇、标里镇、陈大镇、义门镇和高公镇的田间地头。无论任何职,他都心系那里的一切,小至邻里关系,大至乡村发展。201638,亳州市涡阳县高公镇党委副书记刘亚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倒在去往合肥的出差路上,312,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他只有短暂的48年光阴,却用了一大半的时间服务涡阳,造福一方。

  去世时,他身上还穿着那件陪伴了他十几年的破毛线背心。他觉得“破了穿在里面看不出来。”妻子王丽拿出这件遗物时,不禁泪水涟涟。想起给他买的新西装,他却再也穿不上了。

  刘亚的同事、家人以及他生前帮助过的村民向记者讲诉了他们心目中的刘亚 。

  “要承认落后,同时不甘于落后”

  “每次提起他,还是很难过。”与他相识33年的老同学程修灵一开口就说了这句话。

  在老同学眼里,刘亚工作积极性极高。2015510号刚到高公镇上任,就召开了全体干部会议。针对于该镇班子底薄,工作落后这一现实,刘亚表示“要承认落后,同时不甘于落后,争取到2016年排名全县前10。”

  到2015年底,刘亚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使高公镇实现财税收入940余万元,从全县倒数第一一举跃居全县第一名,综合排名在全县晋升了6个位次。同时,在全县清洁工程评比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高公镇镇长张心乾拿着沉甸甸的广播稿感慨道:“这是刘亚留给我的广播稿,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和新农保等。离秸秆禁烧期还有3个多月的时间,刘亚居然早早把初稿写好了。”受刘亚的影响,张心乾现在也习惯提前把广播稿写好。

  这35页、1万多字的8份广播稿是刘亚用群众的语言,想要跟老百姓传达的政策。广播稿表明了刘亚心里一直有着高公镇,也是他认真工作的精神见证。

  “当你遇到困难时,就下去与农民聊聊。”这是刘亚喜欢说的一句话。张心乾表示,刘亚平时就喜欢下乡了解实际情况。正是这样的常走动,才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从刘书记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是张心乾发自肺腑的话。换届选举,刘亚总是想着推荐真正优秀的干部。在刘亚的推荐下,一名大学生村官变成了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务委员,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宣传发动、示范带动、依法推动’是刘亚书记所倡导并坚持的工作方法,他的‘三动’工作法,让我受益匪浅……”,说起刘亚,陈大镇黄庄村支部书记刘心敏深有感触。

  按照刘亚的工作方法,刘心敏渐渐的发现,用了新方法在农村也能办成事了,从2005年到现在,我们黄庄村党总支连续获得‘五个好村党总支’、‘五个好党组织标兵’称号,建党90周年的时候,黄庄村党总支还获得了亳州市委的表彰。”

  20093月,连续多天不下雨,旱情严重。看到麦苗旱得发黄,刘亚心里比老百姓还急。为了缓解旱情,刘亚一边动员群众抗旱保苗,一边调配机械,开辟水源。终于,全镇6万亩小麦全都浇了一遍。

  “当时我们村有两个电灌站,但因年久失修不能使用。”杨楼村党总支书记常志芳说。刘亚便组织人员进行抢修,从早上一直忙到深夜,他一刻未曾离开。“抗旱期间,他几乎天天去田间。”

  当年,全省的农业抗旱现场会在涡阳县陈大镇召开。就在那一年,涡阳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千斤,为涡阳县小麦单产千斤县的创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是学农的,基层工作更适合我,也更接地气”

  在家属大院深处,来到了刘亚通知父母的住处。两位老人,白发斑斑,提起刘亚,声泪俱下。

  刘亚的母亲如今已是80岁的高龄,却要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现实。在她眼里,“十个儿都不不抵她一个儿。”年迈的父亲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不管怎么讲,俺儿为党、为人民,我算培养了一个好儿子,为党和政府培养了一个好干部、好党员。”

  2010年,母亲患格林巴列综合症,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在高昂的医药费前,更显得捉襟见肘了。可是刘亚坚持为母亲治病,便用自家的房产证抵押贷款筹措医疗费。2013年,母亲又患了子宫癌,刘亚又是四处借钱为母亲做手术。母亲还健在,刘亚却走了。

  在老人的眼里,刘亚陪他们的时间少得可怜。在母亲的记忆中,有一年元宵节正赶上周日,吃中饭时,父亲打电话问他在哪里?刘亚告之,他正在高公镇。父亲疑惑了,不是星期天吗?刘亚却答道“农村没有什么星期天不星期天的,有活就得干。你们吃饭不要等我了。”

  2011年,已经担任陈大镇党委书记3年的刘亚,被涡阳县作为干部推荐的第一人选,选调他到亳州市担任副处级的领导干部。这个在别人看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却被刘亚婉拒了,理由是“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再者,我是学农的,基层工作更适合我,也更接地气”。

  谈到刘亚,妻子王丽总有流不完的眼泪。也许在她看来,刘亚并不是一个好丈夫。从开始工作起,刘亚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农技推广中心工作时,因工作需要就经常下乡,有时候一去就好几天。基层工作后,更是没有节假日了。”

  当王丽得知,刘亚调职到涡阳县委组织部上班,中午要回来吃饭。头一回,王丽开开心心去买菜做饭,那时她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过日子。可是短短几天,她的这一想法便成了无法企及的奢望了。

  刘亚收入一个月才三千,还时不时帮助困难的人。陈大镇于楼村村民于小元、义门镇回民小学生马威、高公镇三兴村李之轩老人等等都是他曾帮助的人。

  刘亚时常对身边的干部说:“我们工资虽然不多,但比困难群众还是强多了,每年每人拿出千儿八百元,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对贫困学生来说,这将影响他的一生。”逢年过节刘亚总是让妻子买好礼物,亲自过去慰问贫困家庭学子。

  正是因时常接济困难群众,工资不够用,时不时会向王丽借钱。到现在,王丽还保留着那张永不能兑现的7000元的欠条。

  刘亚对待困难群众,总是慷慨解囊。可是对于妻子王丽,却很“抠门”。给妻子的礼物是假项链、塑料花,连妻子买辆电动车都说不会过日子。如今,假项链、欠条都成了王丽无比珍视的物品,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

  刘亚这些年的工作笔记多达20多本,每一本都密密麻麻得写满了。虽然他是3月走的,可是他的笔记本上,4月、5月的工作计划早已写好。“他工作压力大,经常睡不着觉,最后还是累垮了。”王丽说道。

  刘亚最喜欢这句“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据悉,这是清朝邓石如自提于书房的楹联。刘亚就如那春风、秋水,有着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有着不沾染尘埃的清正廉洁。

  “有困难就找我”

  刘亚在陈大镇任职期间,朝日科技公司、祥凯文具厂、满园红蔬果采摘园、冬娜蚂蚱厂等一批企业先后入驻陈大,且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想要在家乡创业的村民,刘亚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就找我”。村民张洪敏创建满园红采摘家庭农场时,因土地流转遇到困难时,是刘亚亲自与村民讲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带来的好处,村民同意土地流转。当因一位60多岁残疾人不愿意把土地承包出去,树苗迟迟不能下地时,是刘亚帮他协调更换流转土地地块,才使得果树苗及时栽到地里。当醉酒村民在果园闹事时,仍是刘亚出面调解,使得双方握手言和。

  陈大镇韩楼村村民宋洪彪和妻子尹秀芹于2010年创办了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养殖大棚有2000多个,合作社成员壮大到了460户。然而在创业初期,也是困难重重,是刘亚帮助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此外,刘亚还经常对他们提一些建议。如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产品包装档次。

  对于刘亚为他们所做的这些事,宋洪彪夫妇都记在心里,“有时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请他吃饭,他不去吃。我把合作社包装好的蚂蚱送给他,刘书记也是坚决不收。”

  也是在刘亚的帮助下,义门镇左超的昭日科技公司才顺利投产,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在家就可赚外快的工作。当时,是刘亚劝说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15亩土地才得以顺利流转。“当时真没想到刘亚书记说做就做,问题能那么快解决。要是没有刘书记的支持,这个企业当时黄的可能性非常大。”

  “刘亚是个好书记,对我们很热心。”朱俊富是一位退伍军人,儿子残疾,64岁的他独自抚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孙子,生活异常艰难。刘亚每年过节时都会去看望他们,并送去油和面等生活用品。还有马全启、苏秀芳,他们无不对刘亚的离去,感到十分惋惜。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这首《有的人》曾经是为纪念鲁迅而作。如今,放在刘亚身上也是贴切得很。虽然他走了,可是他却活在每个人的心中。(记者 檀美玲 王少峰)

 

    信息来源:安徽先锋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