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会追授潘理俊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访问次数: 6581                        发布时间:2016-08-20

[字体: ]

 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合力

  王学军主持会议

  818日上午,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决定追授潘理俊同志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会议指出,今年入汛以来,我省遭受连续强降雨袭击。面对严峻的雨情汛情灾情,全省上下勠力同心、上下同欲、协同作战,确保了长江干堤、大中型水库、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全省未出现群死群伤事件,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良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省上下坚定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敢于担当的实际行动,得益于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得益于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得益于部队和武警官兵的鼎力支持。在伟大的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潘理俊同志就是其中的代表,是全省上下学习的楷模。

  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运用好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一要挖掘好先进典型,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灾后重建一线,及时发现、评选表彰先进典型,让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要宣传好先进典型,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工具,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弘扬正能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三要学习好先进典型,将其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和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典型为榜样,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一大目标”高高树起来、“五大任务”全面落实好,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坚定地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为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创造安徽美好前景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村支书潘理俊:连续抗洪26天倒在南淝河大堤

  连日的暴雨已经停歇,一度超过保证水位、汛情告急的南淝河水位也在持续回落。而727日凌晨,连续奋战了26个日日夜夜,54岁的大圩镇新民村党总支书记潘理俊却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在巡堤时倒在了南淝河大堤上,倒下时手里还紧紧握着夜班巡堤用的手电筒,后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729日上午,潘理俊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合肥市殡仪馆举行,六百多名大圩镇新民村村民前往送别这位20年党龄不忘初心,用生命坚守防汛的好书记!

  “抗洪书记”:奋战26个日夜倒在了大堤上

  自630以来,合肥普降暴雨,巢湖水位持续上涨,受其顶托,南淝河也一直高水位运行。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东临南淝河,南滨巢湖,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镇上有万亩蔬菜基地、万亩林果基地和五千亩水生作物基地,一旦大水破堤涌入,必会造成惨重损失。

  “果断,实干,反应快!”这是大圩镇新民村70岁的老党员张正银对潘理俊的评价,“如果不是潘书记反应处置及时,今年村里葡萄收成怕是不好说了。”71,一场五十年一遇的暴雨过后,新民村用电失常,葡萄园内沟渠排水不畅,数千亩的葡萄园泡在了水中。凌晨天刚亮,潘理俊立刻召集村两委配合供电部门一起送电,指挥调用架设数台水泵,积极组织村民疏沟排水,生产自救,一干就是三天两夜未合眼,直到葡萄园内排涝完成。

  74日后,包河区防汛进入防内涝与防外洪并重的重要阶段,潘理俊又多了一份“责任田”——南淝河大堤位于新民村范围内的3200提防值守,成了名副其实的南淝河大堤“守护者”。接到任务的潘理俊立即组织村两委和村民党员在堤坝上开了一个会,决定在3200的提防上设4个值守点,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人员确保每隔2小时巡查一次。

  今年54岁的潘理俊身体并没有外表看的那么健壮,身患糖尿病的他近年来一直在打胰岛素,防汛期间,没时间回家的他便把针管揣在了口袋里。“作为书记,身体不好,不值班我们都不会怪他。”新民村村委会主任李国富说,“可他却第一个要求值夜班,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白天几乎都在堤坝上,就没见他怎么睡过觉。”

  710,长时间被暴雨冲刷的南淝河大堤与百果园路交口南侧出现了一处长约30左右的渗漏险情,情况十分危急。潘理俊一边上报险情,一边组织了一支由30余名村民组成的抢险队伍奔赴现场,挖沟引流,填充沙袋,运沙包,带头冲在一线,配合解放军战士成功排险。

  近日,南淝河水位持续回落,已降至保证水位,但仍在警戒水位之上,长期浸泡在高水位中的堤坝存在隐患,潘理俊更是丝毫不敢懈怠。727日凌晨12,还未到值守时间的潘理俊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南淝河大堤新民村值守点,与同事倪进荣交班。

  “你怎么又来这么早?赶紧回去休息会!”

  “水位还是有点高,这个堤都泡了这么长时间了,我不放心,再转一转!”

  这可能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葡萄书记”: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宽敞平整的百果园路是通过新民村的一条交通主道,如今,道路两边的葡萄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葡萄飘香,一片丰收景象,再有几天,大圩即将迎来第十四届葡萄节盛宴,届时将会有百万市民前来观光采摘旅游。而这一盛况,被称为“葡萄书记”的潘理俊却再也看不到了。

  新民村是大圩葡萄的起源地。“村民最早是1987年引进种植巨峰葡萄,堪称大圩第一家”。新民村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克虎介绍。上世纪80年代,该村基本上以种植水稻和油菜为主,适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即有村民想起种葡萄。

  2008年,潘理俊担任新民村党总支书记,逐渐成为村里葡萄种植的领路人。“原来葡萄园区雨天泥路难行,潘书记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多方争取,上下协调,将园区的道路硬化、新修,打通葡萄园内的微循环。”李国富说。截止目前,园区内全部修筑水泥路,最后剩下的4条也已纳入明年的计划。

  葡萄品种单一,数量过多价格低廉,许多果农卖不上价格,甚至卖不出去。2007年前后,大圩镇政府积极引导村民丰富改良葡萄品种,实行多元化种植。“砍旧迎新,新政策往下推肯定会受到不小的阻力,许多村民不愿尝试。”李克虎清楚地记得,家里也种着十亩葡萄的潘理俊以实际行动带头翻新,引进了新品种,两年后大获丰收。随后,潘理俊便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给村民“算明白账”,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受到了农户们的积极响应。如今,新民村基本家家户户种葡萄,葡萄种类包括夏黑、醉金香、金手指等20余个品种,总面积2000余亩,“人均纯收入约15000每亩,相当于十余亩水稻的收入,现在的新民村是名副其实的小康富裕村了。”李克虎说。而新民村更是荣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葡萄种植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做好冬季修剪?近年来,潘理俊为村里的葡萄种植绞尽脑汁,还积极邀请来了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地的技术专家来村里给村民开展充电讲座。

  富了乡亲,美了村子,葡萄成为村里的主打产业。“新民村的葡萄种植能有今天,怎么能少得了潘书记的功劳!”许多村民这样说。

  “民心书记”:这个村委书记“没话讲”

  “听党话以身作则,为百姓鞠躬尽瘁”,“赤胆忠心跟党走,全心全意为百姓”……728日上午,得知潘书记去世的消息,新民村12个村民村四百余名村民自发前来送潘书记最后一程,并在挽联中这样写道。

  “我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70岁的老党员张正银刚从潘理俊家吊唁回来,眼圈红了,“你去打听打听,村里老老小小谁不说他好呢!”已经90岁高龄的史国英奶奶更是一大清早在家人的陪伴下赶到了现场,悲痛不已,“以前潘书记逢年过节都会来家里看我这个老奶奶,以后再也见不到他喽。”史国英哭着说。

  “苦干加实干的好书记!”“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村民们大多这样评价潘理俊,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八年来,他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颇受村民尊敬和爱戴。“村民大事小事都爱找潘书记,因为他威信高,能帮一定帮,不能办坚决不办,做事从不和稀泥。”村民郑明武说,潘书记离世后,他和部分村民主动前往其家中帮忙料理后事,没有多话。

  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民文化生化单一的现状,潘理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在村委会广场建立了集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开放性体育设施场所,同时还在村李配套了农家书屋、文化广播站、卫生服务站等设施,使得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了起来。

  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有20年党龄的党员这样践行自己作为党员的初心。任职期间,潘理俊先后荣获“合肥市创业带头人”、“包河区优秀共产党员”、“包河区优秀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合肥在线)

 

    信息来源:安徽“两学一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