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最早将“诚”与“信”连用的是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他明确提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认为诚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基础。齐国的诚信思想自管仲开始,晏婴、孙武、孙膑、孟子、荀子等齐文化先贤一以贯之,使诚信在齐国蔚为传统。齐国人不仅有较多关于诚信的论述,而且有很多诚信的实践,还有规范、引导人民恪守诚信的法律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弘扬齐文化的诚信传统,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
齐国的诚信思想自管仲开始,一以贯之,蔚为传统。贤相晏婴认为大臣“有信于诸侯”是忠诚
应该说,齐国政治家、思想家这些关于诚信的精辟论述与深刻见解,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仍值得努力学习、认真借鉴。
齐国人不仅有较多关于诚信的论述,而且有很多诚信的实践。最典型的莫过于管仲劝齐桓公信守诺言,真诚对待邻国,进而创建春秋霸业的事例。公元前681年,齐桓公采纳管仲之谋,与鲁庄公盟于柯地(齐邑,今山东阳谷东阿故城)。会盟时,鲁国司马曹沫(即长勺之战中的曹刿)手持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退还齐国侵占鲁国的汶阳之地。齐桓公答应了。事后,齐桓公十分后悔,想不归还鲁国的土地并借机伐鲁,杀死侮辱自己的曹沫。管仲说:“答应了他又失信杀掉他,满足一时小小的快意,而在诸侯面前背弃信用,会失去天下的支持,不能这么干。”于是,齐桓公就把土地还给了鲁国。柯地会盟,使齐桓公诚信仁义的名声大振,各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十分敬服齐桓公,纷纷与齐结盟。从此,齐桓公开始称霸。由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知道,齐国称霸,主要不是靠通过与中原诸侯战争杀伐的手段取得的,而是靠诚信,靠和平外交,靠扶危济困,靠仁义得来的。
齐国人不仅有诚信的言论、行为,而且还有规范、引导人民恪守诚信的法律和政策。《管子·乘马》曰:“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士、农、工、商四大职业集团提出了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认为诚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只有各行各业都诚信务实,才会形成正常的社会秩序。另外,管仲还主张“以富诚信仁义之士”(《管子·揆度》),强调国家要积极营造诚信致富的环境,大力推行让诚信之人获得利益的政策,把人民的诚信与其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人民自觉、自愿的去履行诚信之德。
综上所述,齐文化中的诚信内容极为丰富,有理论,有实践,有法律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弘扬齐文化的诚信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诚信报国,诚信待人,诚信经营,诚信工作,赋予古老的诚信更多、更新、更美好的时代内涵。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