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推动安徽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一招。正在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发出了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强音。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将加速迸发,动力更加强劲。 安徽素有改革创新的光荣传统,曾在一些领域引领改革大潮。近年来,我省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型城镇化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等方面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唱好国家级改革试点重头戏,进一步打响安徽改革品牌,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新一轮改革,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要坚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坚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才能进一步提高改革行动能力,推动各项举措早落地、见实效,收获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安徽要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竞争新优势,就必须以积极融入的姿态全方位扩大开放。我省“左右逢源”,区位优势明显。要充分利用优势,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配置要素资源,特别要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联通。要推动外贸、外资、外经齐头并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我们要坚持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天宽地阔中实现更大作为、更大发展。 |
报告点睛 深入推进国家级重点改革试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打响安徽改革品牌。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专家解读 张彪(省委 报告提出,安徽要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当排头兵就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全省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思改革、议改革,做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对确定了的改革任务,要勇挑重担,敢想、敢试。报告强调深入推进国家级重点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国家赋予的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既能打造新时期安徽改革品牌,为全国改革提供安徽经验,更能够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力。 安徽的农村改革探索有优势、有基础。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要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用好并不断放大确权成果效用,与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项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农民利益广泛,既要积极推进、加快实施,又要充分论证、稳步开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有利于不断释放强大的发展动力与活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核心是要处理好农村“人”“地”资源要素配置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试点,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使农民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医疗、养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为经济发展释放巨大潜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热点。要通过深化改革调动医疗、医药行业的供给积极性,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负担。具体而言,要继续在分级诊疗、全科医生培养、现代医院管理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键要找准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增强改革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利益固化抵消改革政策设计的初衷,确保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背景链接 我省一系列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今年底前可基本完成,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全面展开,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以医改为例,我省积极推进“三医联动”,构筑医保体系“兜底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试点近年来实现所有市、县“全覆盖”。到今年底,全省公立医院40%以上的住院患者将实现按病种付费。 |
报告点睛 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专家解读 张彪(省委 报告强调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当前,要特别注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就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要着力加强市场规则制定与完善,营造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增加政府服务供给。在安徽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效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实施全方位公共服务和全口径中介服务清单,通过评估地区经济发展实效和市场主体真实反响,去检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 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之一,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企改革的路径,是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对于公共服务领域,应加快推广“PPP”模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市场竞争较为充分领域的国企,应积极推进整体上市和兼并重组,加快推进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制度等试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此外,还应通过深化改革切实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拿出真招实措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通过不断拆除准入门槛、财税政策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有效融合,建立健全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为安徽今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背景链接 我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蹄疾步稳。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府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等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放管服”改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十二五”期间各类市场主体由166万户增加到276万户。 |
报告点睛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 专家解读 戴维来(安徽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研究员) 作为承载国家战略的重要区域,安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报告强调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站在发展新起点上,我们要识大局、谋全局,全面融入国家战略,找准安徽在国家战略中的现实定位,确立未来发展的历史方位。 要努力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开放产生活力,开放拓展空间,开放带来进步。要积极对接国家“三大战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壮大对外贸易的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优势产品、扩大对外出口,特别是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进对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智造合作、装备合作,培育一批跨国经营能力强、资本技术硬的龙头企业。高起点引进高水平外资和技术,培育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更上层次、更大发展。建立健全最高效率、最少收费、最为透明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打造营商居住、生产生活成本上的洼地。 要努力成为资源配置的新节点。安徽处于海陆双向开放、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重要区位和开放合作走廊。这种优势区域地位,使安徽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共生圈的重要部分、长三角城镇化推进的主要地区、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纽带和辐射地区。要抓住战略机遇,放大区位优势,扩大区域合作,成为推动东中西三大区域联动发展的新节点。大力参与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长三角成员意识、整体意识,夯实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的基础,共同打造发展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铁路、航运等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完善人员、资本、技术流动的交通网络。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经贸、技术、产业、人才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 背景链接 我省务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领域合作,今年上半年,皖企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完成实际投资额3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多。同时,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与沿江沿海口岸合作,实施航道畅通、枢纽畅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四大工程,合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发展。 |
报告点睛 积极推进各领域对外合作,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专家解读 戴维来(安徽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研究员) 安徽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全力打造内陆开放的新高地,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是抢抓机遇。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加速调整,我国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我们要有时不我与的紧迫感,以外向型、创新型、服务型的产业为导向,加快招商引资、引智引技进程,加快走出去到国际市场经风雨、强筋骨、逐潮头步伐,加快提升安徽整体国际化发展水平,塑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核心是扩大开放。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关键是要着力打造宜居宜业、亲商稳商的发展环境和良好氛围。推进贸易便利化,建立新型国际贸易管理制度,复制推广先发地区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重点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的交往联系,推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落户安徽。加快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发展对沿线国家以及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投资合作。支持有实力的跨国经营骨干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打造平台,健全机制,官民并举,密切我省与国际友好城市、省州的友好往来,拓展国际合作范围,擦亮“优质安徽”品牌,打造“开放安徽”形象。 重点是广聚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培育人才优势,增扩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推出有竞争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管理、培养和评价激励机制,打造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使各类人才近者悦、远者来。扎实推进智库建设,加强涉外研究,重点培育一批涉外研究机构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涉外人才,为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外贸进出口、招商引资、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千帆竞发。以外贸为例,“十二五”期间进出口总额累计2144亿美元、年均增长15%,企业户均进出口规模由2010年的687.7万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849.6万美元。 |
·一线实践· 旌德探路农村“股改” 深秋时节,山村气象新。与其他地方不同,宣城市旌德县每个村不仅挂着村党组织、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3块牌子,还有1块集体经济公司的牌子。今年3月以来,该县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率先以“股份+合作”“公平+效率”“油门+刹车”方式,整体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努力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 “股份+合作”,把好主体关。在扎实开展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和折股量化的基础上,以“股份+合作”的方式,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截至目前,全县68个村(居)全部注册成立集体经济公司,为3.5万余户农民发放了股权证,实现“农民变股东”。 “公平+效率”,把好经营关。在公司制基础上,按照“母—子公司”模式运作:集体经济公司作为母公司,不参与市场运营,只出资参股子公司,所得收益用于保障村集体支出,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子公司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基础上,按市场规则运营。当地通过下好“集体经济、美丽乡村、全域旅游”一盘棋,为集体经济提供持续稳定收入。 “油门+刹车”,把好机制关。 “一脚踩油门”就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村干部带头致富,努力实现“双培双带”。村干部通过领办合作社、控股子公司等方式,既能带动集体增收,也能获取合法收入。 “一脚踩刹车”就是完善监督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干部廉政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稳健发展。(记者汪国梁) 贡椿飘香行销天下 “我们公司生产的香椿产品能走出太和,走向全国,离不开展会推介和网络营销两大平台。 ”近日,记者在太和县大新镇广缙村香椿产业园区采访,玉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虎说到公司的香椿产品,打开了话匣子。 大新镇是太和县香椿主产区,张虎从事香椿生产加工已经多年。 “开始产品主要在本地销售,外地市场很难打开。 ”张虎告诉记者,2015年,当地政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北京优质农产品展交会,油黑发亮、口味纯正的太和香椿受到众多客户喜爱,订单纷至沓来。 搭上展会推介的顺风车,如今,玉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玉皇贡椿”在北京、上海和东北三省的大城市打开了销路。 “我们还依托天猫、淘宝等网络平台销售,年销售额已达200多万元。 ”张虎兴奋地告诉记者。 记者通过阜阳市农委了解到,近年来,阜阳市积极推动名优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上海、北京、合肥等地举办的农交会、农博会,在2016年中国安徽农交会上,阜阳市组织5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余个单品参加展示展销,签约33个投资项目、签约金额达76亿元。同时,打造网络营销平台,今年1月至8月,全市共有百余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试水电商,实现网上交易额3.9亿元。(通讯员薛建邦 记者安耀武) |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