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赶考”的那份初心

访问次数: 611                        发布时间:2017-03-23

[字体: ]

1949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那段关于进京赶考的对话,被历史铭记。赶考命题的提出,是长期酝酿思考的成果。从毛泽东这一时期所作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可以更好理解赶考的背景和内涵;而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更有助于体会这一命题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的伟大胜利,认为要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经历一场赶考。在胜利面前,党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比如骄傲情绪、停顿情绪、贪图享乐的情绪等。国内革命斗争的形式可能发生变化,国际敌对势力也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展开围剿,面对内忧外患,要做到两个务必,要谦虚谨慎,做好思想准备。毛泽东自信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可以说,由此孕育的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胜利转折时期的独特财富。

  赶考精神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表现为共产党人强烈的宗旨意识、忧患意识。在党的地位和面临的任务都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背景下,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勇于进取。赶考也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和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自历史经验、执政基础、执政能力,更来自对选择的道路和制度的坚定信念。赶考还蕴含着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初始思考和理论探索。从毛泽东提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可以发现,无论是赶考还是中国梦,都秉持着中国共产党一往无前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从西柏坡出发的赶考,强调赶考远未结束,号召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系列论述赋予了赶考新的时代内涵。

  这种首先体现在时空层面。毛泽东把进京比做赶考,习近平总书记则把党的事业比做赶考,要求全党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赶考的新篇章。

  也体现在明确谁是考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可以说,人民正是这场赶考的主考官。

  还体现在对考生有更加全面的要求。我们常说,所有的党员干部都是这场大考中的考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员干部的五个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要求,就是为了让每个考生都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走好这条赶考路

  时代在发展,思想也与时俱进,但共产党人的那份初心长存,共产党人的奋斗永远在路上。

  (陈宗良  作者为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3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