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国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紧紧围绕“降门槛、简手续、增活力”的原则,加快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重点领域和关键缓解监管,让企业办好事、群众少跑腿,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是简政放权释放活力。如今,在宁国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工商注册登记窗口,一套材料、一张表格、一窗受理,“一站式、全流程”集成服务让企业办证办照变得简单快捷,过去需要跑几趟、几个部门的事,现在几分钟就能有结果,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是宁国市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放出活力、管出效率的生动实践。
制度建设是持续创新和发展的保障,也是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早在2000年,宁国市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全省首家县市级行政服务中心,推行项目审批登记备案制和企业登记并联审批制度。2012年以来,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由428项至目前的100项左右,全面实施“多证合一”,允许“一证多照”、“一照多证”等各种措施,启动“一次办结”改革,并探索“网上审批”、建立“中介超市”、严格执行“收费清单”等,努力构建行政审批少、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投资环境优的投资环境。
“全流程、无纸化、零见面”,2017年10月,宁国市颁发了首张全程电子化营业执照,是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缩影,标志着宁国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商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简政放权,必须坚持便利化改革不动摇,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在降低门槛、有效监管、优化服务的系列组合拳下,宁国市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市市场主体由2013年底的15230户增长至2017年底的32543户,同比增长113%,其中个体工商户24871户,同比增长114%,企业7257户,同比增长121%。
二是规范运行优化环境。今年1月,宁国市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一行前往安徽保隆所属的拓扑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为其“年产4亿支新能源汽车用气门嘴、平衡块”项目实施了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机制,并提供了联系、申请、办结等全流程、精准化的一对一无偿服务。据了解,自开通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绿色通道以来,政务服务中心共牵头召开13次并联审批会,为宁国市15个重大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是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及“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中,政务服务中心不断破解制约瓶颈,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软环境,创新性采取了多种措施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速度,这既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也用主动化的服务方便了办事企业和群众。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复杂交给系统,“互联网+政务服务”按下了创建优质政务服务的“快进键”。在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中,目前平台已试点延伸至港口镇、港口社区与灰山村,全力打通政务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最终实现政务服务流程全面优化,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改革获得感显著增强。
1月份,宁国市政务服务中心还与中国邮政速递宁国市营业部达成合作,实现“全程网上办理、证照快递到手”,这既是对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整合宁国市线上线下资源,精简优化办事流程,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三是放管结合精准监管。管与放相辅相成,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开、放得活。在“放管服”改革中,宁国市既坚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不放松对应管事务的监管,加大审批事项监管力度,做到放管结合。“市场准入变得宽松,大幅缩短了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前置审批少了,事中事后监管必须跟上。”过去一年,宁国市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信用监管为核心,企业信息归集公示为基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手段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共归集企业信息数据452.15万条,35.92万户次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累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4.78万批次,初步实现“一次抽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的改革预期。
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新机制,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然之举。围绕社会关注、惠及民生、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开展重点整治工作,宁国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行为,有力净化了市场氛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针对企业注销“难”的课题,宁国市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采取扩大企业简易注销范围,简化注销程序,精简申请材料;按照便捷高效、公开透明、控制风险基本原则,缩短退出周期,实现企业便捷退出。安排监管人员定期分析盘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主动联系企业法人,对接开展“僵尸企业”清理工作。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完善,有效改变了企业“生易死难”的现状,促进了投资者的再创业和再投资,形成了良性健康的市场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