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德,树好道德建设风向标

访问次数: 2185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8-04-03

[字体: ]

    立政德,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要强化政治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公德,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私德,要强化廉洁意识,“打铁必须自身硬”。

  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从古至今,注重为政以德。今天,党和国家选拔任用干部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一方面因为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 “关键少数”道德层次得到提升,就能带动“绝大多数”提升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党风政风就能为之一新,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就能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立政德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防腐剂”。德行通过个体修为建立起来,党和政府的执政施政之德也是通过每一个从政者的具体实践得来。领导干部讲政德,党内政治生活中不正常现象就少,反之,党内政治生态就会受污染。因此,领导干部的政德好坏,绝非小事,而是事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全社会发展进步的大事。

  必须看到,当前党员干部政德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在利益诱惑和风险考验下,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信仰动摇、理想缺失、组织观念淡漠等问题;在作风上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享乐主义等“四风”问题;在纪律上存在漠视政治纪律、致使党内政治生态遭到破坏的现象。改善政治生态,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指明了方向,三者缺一不可。

  明大德,要强化政治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提出的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理想信念出问题,思想的砝码容易失衡,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摇摆不定,就会在政治风浪面前迷失方向,就会在各种诱惑面前沦陷失守。领导干部修好“大德”,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要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

  守公德,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从领导干部身份宗旨等层面提出的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的社会要求。公德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最终要落到为人民服务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就要有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撸起袖子加油干”。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能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不能公道用人、公正处事,是衡量是否有公德的价值标准。党员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在为民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严私德,要强化廉洁意识,“打铁必须自身硬”。这是从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的私人领域的要求。人无德不立,崇德修身是做人做事的首要准则。领导干部的个人道德看似属于私人领域,实际上关系到党的威信和群众的信任。一些官员政德失守,往往是从私德滑坡开始的。私德好、作风正,实干上才会出成果;私德不好,公与私界限就会混淆,与群众就会渐行渐远。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会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正所谓“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要多积尺寸之功,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