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安徽省肥西县围绕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省级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工作的政策红利,通过在肥西县人民医院进行先行先试,推动形成了人才标准科学、人员结构优化、队伍梯次合理、激励作用明显的人才管理机制,为提高县级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开展调查摸底,确定编制规模。按照试点医院新增床位、现有床位等比例,核定县人民医院周转池编制规模及社会化用人额度,明确周转池编制使用标准,制定实施细则,在医院公示栏和网站上公布,广泛进行政策宣传。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医院人员结构、建设床位、实际开放床位等情况,目前县人民医院实有人员739名,在编人员243名,社会化用人496名,床位700张,其中近年来新增床位450张。按照床位数与编制数1:0.8的比例,确定周转池编制规模为360名;按照床位与社会化用人1:0.4的社会化用人控制额度,确定社会化用人控制额度280名。
(二)严格审核把关,实行精细管理。一是制定入池条件。根据需求详细制定入池专业技术资质及学历等标准:临床专业需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医技、护理、药剂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或本科及以上学历。凡社会化公开招聘人员,按照标准择优纳入周转池事业编制进行管理,严格审核把关,做到程序规范。二是强化编制管理。周转池编制由安徽省统一管理、确定规模,肥西县管理使用,不计入肥西县事业编制总量。周转池与自建池人员实行单向动态流转,在实施编制周转池制度时,首先使用自建池编制,编制不足时再使用周转池编制,自建池编制有空缺时,使用周转池编制的人员即向自建池流转。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医院周转池编制规模每三年调整一次,肥西县根据医院床位变化和周转池运行绩效等情况,重新确定医院周转池事业编制规模。周转池编制由县编办负责进行实名制管理,由县人社局纳入岗位设置基数并动态调整岗位设置。四是强化周期考核。建立监督考核体系,县直有关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对进入周转池编制人员进行考核,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将取消其入池资格。
(三)制定实施细则,规范操作程序。一是制定细则。先后出台周转池制度试点工作和社会化用人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规范操作程序,明确时间表,建立工作推进和协调机制。二是广泛宣传。将细则传达到医院各科室,召开全体职工参加的动员大会,使广大医护人员熟悉相关政策。三是报名登记。医院组织符合入编条件与标准的临床、医技、护理、药剂人员进行报名登记,提交各类证书,完成信息录入工作。四是三榜公示。医院对符合条件的人员予以提名并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在院内进行第一次公示。县编制、人社、卫计等部门组织对第一次公示无异议人员进行审核并进行第二次公示。根据公示结果,呈报县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后对拟入编人员名单在当地主流报纸上进行第三次公示。最终,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纳入自建池编制人员57名,纳入周转池编制人员128名。
改革后,存量编制资源得到盘活,编制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有力推进了机构编制供给方式的变革。一是编制部门强化服务保障职能。改变了以往机构编制部门无编可核、无编可调的尴尬局面,体现了机构编制部门在参与重大改革中的责任担当。二是试点单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按照“一院一策”的标准管理,充分保证了医院的选人用人自主权,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奠定政策基础,同时也扭转了省属市属医院人才“虹吸效应”而导致无法留住优秀人才的不利局面。三是专技人员燃起干事创业热情。入池后,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等环节形成有效衔接,使专业人才干专业事情、有专门岗位,促使其不断自我加压,立足岗位实现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