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的那些“水”

访问次数: 355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19-03-15

[字体: ]

  合肥档案馆馆藏的合肥之“水”旧貌

  解放初期的南淝河水道

 以前商船往来主要靠水路

  合肥,这座扼守江淮的要塞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人说,合肥城历史上曾是一座水城,城墙内外水系贯通,桥梁遍布,水路成为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一年四季往来船只如梭,人与货物进进出出。不论是民谣中的“二水穿城”之说,还是“母亲河”南淝河,都可以说,合肥因水而兴,伴水而旺。

  合肥城的“二水”

  合肥作为一座水城,在民间流传甚久。民谣中早有“二水穿城”之说。所谓二水,一指横贯东西的金斗河,二指弯曲九绕的九曲水,两条河由西向东,时而交叉,一以贯之。

  据史载,金斗河是因唐代合肥杜刺史作斗门,引淝水入金斗滩而得名,它由西水关东注,汇诸池圩水,迤南为筝笛浦。相传曹操曾在筝笛浦乘船夜游,突遇狂风大作,游船翻覆,歌女玉殒,筝笛浦从此扬名。经筝笛浦过谢家坝桥(位于今阜南路与蒙城路交口处),即为藏舟浦。再经蜀源桥、惠政桥、郑淮楼桥、鼓楼桥、九狮桥出东水关(位于今东环城路)。

  据史料载,作为淝水的一段,公元585年金斗河建成后,此河流经北河的一段称作北濠,公元1169年,宋淮西元帅郭振对唐置金斗城认为地域太小,于是从城北着手进行改造,经过扩建,北城在原有基础上几乎增大了一倍,淝水由现在蜀山区南岗镇境内的将军岭分水田东下至水西门外,进入西水关,沿街穿城出东水关,汇入淝河。

  到了宋至明代,位于淮河路的金斗河是一个异常繁忙的河段,早早晚晚人声鼎沸,络绎不绝。金斗河的民居住地南岸称做南河沿,到了明代河道淤浅,朱元璋当政后曾下令进行修缮,但不彻底,到了雨季,积水成涝,清代至民国更甚。1931年合肥大水,明教寺淹掉了18级台阶(当时楼梯从上至下直达地面,共23级),居民苦不堪言。

  1952年合肥市人民政府集中力量整治金斗河,填充砂石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原有河沟拓建成杏花菜市场和拓宽成寿春路、蒙城路等。目前金斗河的唯一遗迹,仅水西门内排灌站的一口小水塘。

  至于“另一水”的九曲水,据《嘉庆·合肥县志》载,九曲水无源,在德胜门内,会城西诸水,东过回龙桥、永乐桥、会仙桥、聚仙桥,折北过新仙桥、洛水桥、河平桥、指挥桥至藏舟浦,入金斗河。

  在历史上,合肥老城区西南端,雨天的积水与龚大塘的溢水以及居民的生活用水等,汇聚的水流,向东流过回龙桥(金寨路与回龙桥交会处),东折向北,穿过一条石板桥下的河沟向东北流入刘家大院,沿张家西山墙的宽水沟流入巷内。由西北暗涵流入刘氏宗祠前的一口小水塘(今人民巷与益民巷交会处),再由石板桥,东流经永乐桥(益民街与人民巷交会处)过会仙桥(桐城路与益民街交会处),聚仙桥(益民街与新华巷交会处南侧),折向北过升仙桥(新华巷与益民街交会处东侧)、河平桥(六安路与安庆路交会处)、指挥桥(安庆路与霍邱路交会处)至藏舟浦,汇入金斗河。

  从古流到今的南淝河

  说到合肥的“水”,就不得不提到承载着合肥人太多历史和梦想的“母亲河”南淝河。它环绕着合肥城,从古流到今。

  关于南淝河,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发生在公元383年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谢安在淝水之上,以区区八万之师,击败前秦苻坚号称投鞭断流的八十万劲旅。前秦将士在败逃时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元1191年,南宋落魄才子姜夔在合肥赤阑桥上思念红颜知己,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今大部分写为淝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而两个故事涉及的淝水,从今天来看既是一条河,又是两条河。说它是一条河,因为它们统称淝水;说它是两条河,因为它们流向和归宿不同。“淝水之战”的淝水,向西流入瓦埠湖,今天叫东淝河;姜夔笔下的淝水,向东流入巢湖,今天叫南淝河,也就是我们合肥的母亲河。如果再细分,逍遥津以东的河段叫施水;逍遥津以西的河段既叫淝水,又叫施水。总之,东淝河与南淝河是一对孪生姐妹。而她们曾经孕育着合肥乃至寿州文明,底蕴深厚,传承千古,奔腾不息。

  而且,因为南淝河水系发达,产生了许多半边街。都是傍水而建,面向河道,依靠河流的走向而呈现得弯弯曲曲。半边街因为有了水的陪伴,多了些许灵动。比如合肥人较熟悉的坝上街和木滩街就属于这样的。位于今天合肥淮河路桥正对着的尚武街以南,直到与坝上街交会处的木滩街上,有一条小河一直流进南淝河里。而木滩街名称的来历是源于这条小河的岸边有一大片都是河滩,那时的竹排和船满载着木头就堆在河滩上,久而久之,这里成了合肥著名的竹木交易市场。

  城市因山水而灵动

  因为合肥是座水城,河道上曾桥梁密布,除了市区内,市区外著名的桥梁至今仍历历在目。围绕合肥老城,由西往东分别是水西门桥、淝宁桥、拱辰桥、威武门桥、时雍桥、南薰门桥、德胜门桥。至于赤阑桥,它位于城河之内,现在的桐城路附近,属于城内设施。而位于“母亲河”淝河上的桥梁就更多了。

  值得关注的是,在金斗河和九曲水的“二水”之外还有一条不可忽视的水面——逍遥津。从逍遥津流入九狮河,就有桥梁4座,由北向南依次为问津桥、金石桥、石灰桥、飞骑桥。现在逍遥津通往九狮河的河道虽然断了,但它依然与南淝河贯通,水面开阔,杨柳依依,客流不断。

  古人云,有山就有水。的确,合肥历史上除了有水外还有“三山”,三山是指坐落在老城区的三座小山,即蔡大山,位于现在百货大楼北侧;卫山,位于现在的省公安厅办公区内;笔架山,位于原合肥四中内。只是随着历史变迁,现在已经看不到它们遗留的任何痕迹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合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与江南一些水城相比丝毫不逊色。可以说,金斗河与九曲水曾经成就了合肥水域的过往,河道蜿蜒曲折,流水奔流不息;南淝河孕育了文明与发展,其意义更不必说。水流带走的或许是这座城市的风俗,以及古老的传说和历史,而给后人留下的,却是这座城市奋斗不息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