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省走出的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

访问次数: 2413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0-01-03

[字体: ]

  工作中的黄纬禄

  第一代潜地固体导弹研制成功

  黄纬禄(中)在试验现场

  说起安徽的“两弹一星”元勋,一般人都会想到邓稼先。但其实,还有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也是由安徽走出的。他就是1916年出生于芜湖的黄纬禄。黄纬禄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而且还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飞弹”到“导弹人生”

  北京西的永定路,如同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刻留下一段段非凡的史迹,新中国建立后,这条沉寂了的大街所刻留的辉煌,也把江南芜湖照亮。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这条街上,还坐落着解放后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这在当时可是一个极其保密且神秘的机构。当然现在都知道了那是专门研究导弹的,由刚刚归国的科学家钱学森任院长。“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是这个大院里人铁一般的纪律。在这个大院里,默默地工作过一个芜湖人,他就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着“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盛誉的“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

  据《芜湖市志》等史料记载,黄纬禄是1916年12月出生于芜湖市的。父亲黄慎闻是前清秀才,任小学国文教员。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黄纬禄当然自小就严谨治学。在芜湖读过小学、中学后,1936年8月,黄纬禄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

  而黄纬禄“导弹人生”的第一步,却与他儿时玩耍的竹蜻蜓有关。据他自己后来回忆,小时候他特别爱玩、调皮,但与一般孩子不同的是,他在玩耍中喜欢动脑筋。那时候他最喜欢玩的就是自己制作的竹蜻蜓。有一次,望着空中飞来飞去的竹蜻蜓,他的脑子里忽然涌出一个个问号:竹蜻蜓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竹蜻蜓靠的是什么力量在空中飞?竹蜻蜓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想着想着,他的脑子里就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竹蜻蜓具有这样的动力,那能不能做一个“飞弹”呢?

  就在黄纬禄在南京中央大学期间,卢沟桥事变爆发了,黄纬禄随校迁至重庆。在去重庆的轮船上,眺望滚滚而下的长江水,黄纬禄心情沉重:泱泱大国为何遭受日本帝国主义欺负!儿时“飞弹”梦想更加迫切。1943年5月,踌躇满志的黄纬禄抱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愿望,到了英国并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

  也许是命中注定,也就在这时,德国一枚V-2导弹投在黄纬禄所实习的工厂,和他一起工作的五个英国人被炸死。这一枚真正的导弹再次震动了一直怀揣“飞弹”梦想的黄纬禄。此后不久,英国军方搞到了一枚没有爆炸的V-2导弹,黄纬禄听说后,迫不及待地去看实物。看着眼前这个庞然大物,黄纬禄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要是中国拥有了导弹,小日本就不敢侵犯我们了。从此后,“导弹”二字就取代“飞弹”铭刻在了黄纬禄心里。

  “剜”肉“补”导弹

  1947年9月,黄纬禄毕业后获英国硕士学位。应该说,本来他可以留在待遇丰厚的英国。但他和不少爱国的科学家一样,心里清楚刚被日本侵略者践踏过的祖国,急需他这样的科技知识分子回去做点事情。更何况,他想到当年自己出国就是为了学成回国后救国,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很快回到了祖国。

  据史料记载,黄纬禄回国后,先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10月,他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他研究导弹的机会也终于来了。“1956年,我有幸参加了钱学森院长的一场关于导弹的报告会,会上他向新中国陆海空高级将领和科技骨干介绍了导弹概况、导弹在国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美国导弹研制情况后,建议中国要尽快着手研制导弹和原子弹,建立起以‘两弹’为主体的国防体系。这让我大受鼓舞和启发。”黄纬禄后来回忆说,当年他在英国求学躲过德国导弹轰炸,死里逃生的场景再次浮现眼前。

  钱学森的建议很快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中央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和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随之成立,黄纬禄也走进永定路“五院”,开始他献身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生涯。黄纬禄夫人刘汉菊从复旦大学金融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为了支持丈夫的导弹及航天事业,举家来到北京,而且放弃了教育事业,改行做一般事务性工作,全力照顾家庭和孩子。

  我们知道,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但就在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给中国的导弹科研工作造成了无法想象的困难。我们可以想象,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是下了怎样的决心,经历了多少困难险阻,才在上世纪60年代先后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并且在黄纬禄的主持下又研制出了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

  据史料记载,在研制潜地固体战略导弹时,黄纬禄带领团队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而这一程序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的时间,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潜地导弹研制方法。1982年10月12日,渤海的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以极快的速度直飞蓝天,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丽的景观……这就是黄纬禄主持的第一代潜地固体导弹终于研制成功了。当时的报道显示,试验的成功震惊了世界,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

  关于黄纬禄工作方面,在他的同事中间流传着一则“‘剜’下自己的肉‘补’在导弹上”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研制任务紧、压力大,已经60多岁的黄纬禄经常感到体力不支,不得不去医院进行检查。长长的诊断单让医生也感到十分诧异,眼前这个消瘦的人到底做的什么工作,会落得这一身的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输尿管结石、心脏病等。医生开了一种中药让他回去好好调理身体,但黄纬禄吃了几十服后还是毫无起色,腹部还经常抽搐,疼痛不已。最后医生不得不给他动手术,取出结石。这段时间,一直劳累的黄纬禄体重降低了11公斤。那可是一天天昼夜忙碌、一点点从身上被“剜”下去的。他瘦了,导弹却“飞”(肥)了,因此有人戏言他“剜”肉“补”导弹。虽是戏言,却听着让人感到心酸和敬佩。

  深深的家乡情结

  我们知道,由于工作性质的决定,黄纬禄好多年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但他却仍然记挂着家乡芜湖,惦念着亲友。

  在芜湖采访时我们了解到,黄纬禄的三哥去世较早,留下他的嫂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孤儿寡母,生活很困难。而黄纬禄每月要拿出三分之一的工资来接济他们。其实我们知道,那个时候黄纬禄一家的经济状况也很紧张。此外,黄纬禄还要照料一个老表姐。这位表姐年长黄纬禄20岁,早年一场瘟疫夺去了她丈夫和孩子的生命,黄纬禄的父母便收留了她。黄纬禄结婚后就把这位表姐从芜湖接到北京一起居住,直到95岁时去世。

  作为中国老一代的“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就是在八九十高龄时,还经常为了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忙碌着。2011年11月23日,96岁高龄的黄纬禄因病去世。消息传到家乡芜湖,不少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是啊,人们无法忘记,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我国潜地固体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合肥晚报)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