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专访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委书记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访问次数: 938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0-06-01

[字体: ]

人民网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以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筑牢基本盘

以统筹“两手”打赢“两战”全面夺胜利

5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党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话题接受人民网专访。

人民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环鄂省份,请问安徽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采取了哪些举措,防控工作有哪些特点?

李锦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安徽与湖北接壤边界线近400公里,有86条道路与湖北联通,防控任务很重。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要求,1月20日晚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结束走访慰问乘火车返回合肥的途中,就召开现场办公会,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迅速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安排;省政府连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

1月23日以来,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紧盯最难最急事项及时研究、及时下达作战指令,18次采取明察暗访方式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督查。

我们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先后提出“三防三查三加强”、“八严八控”等措施,分区分级实行差异化防控策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一是突出“一盘棋”抓统筹。坚持服务大局、先保武汉,在自身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先后组织8批1362名医疗队员、160余名公安、民政、司法等系统人员,管理床位2166张,救治患者3156人。全省共累计调配血液制品292万毫升、医用防护服44万套、一次性手术衣3万件、各型救护车21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二是突出“一张网”抓防控。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省委、省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省级包保到市、市级包保县区、县区包保街道(乡镇)、街道(乡镇)包保社区(村)的防控网。

三是突出“一把手”抓落实。完善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党组织书记率先在战“疫”前方指挥、率先深入一线把握疫情、率先督导检查解决问题。16位省领导各自牵头包保一个市,一竿子插到底开展了13轮集中督导和指导。

四是突出“一防线”抓阻断。从2月7日起,强力推行“三大硬招”,即对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一律实行定点集中、单间隔离14天;授权6家第三方机构对发现并纳入医学观察的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初筛;全省16个省辖市对所有村组、小区一律实行封闭式管理。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建立健康码互认通用等“7+5”联防联控机制,吹响协同一体、携手抗疫的“集结号”。

五是突出“一人一策”抓救治。秉持生命至上原则,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落实“四早”“四集中”“三个不能转”要求,围绕“提两率、降两率”,及时收治所有确诊病人,特别是把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集中到合肥和芜湖、蚌埠、阜阳“1+3”省级基地救治,实行“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一天两会诊”和“1+1+1”包保制度,对出院患者实行“三段式”接续管理服务模式,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安徽作为中医药大省,我们充分利用中医药优势深度参与疫情防控,中医药参与救治和治愈出院占比均超98%,中医药的“安徽疗法”得到世卫组织点赞。

六是突出“一关键”抓攻关。实施3批15个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在临床病程、临床影像、病毒基因、流行病学及中医药干预等方面,集中兵力研发攻关。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向全国推广;刘青松团队中成药治疗方案,在省内及武汉方舱医院开展临床试验;贝克药业研发的利托那韦和瑞德西韦,分别进入临床实验和小试阶段。

总的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截至5月22日,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90例、平均每万人感染0.156人;连续83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是全国较早“清零”的省份之一,临床治愈率99.4%。

从安徽看全国,我们深切感到,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下一步,我们将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人民网:我们了解到,这次疫情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和影响。请问安徽落实党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采取了哪些举措,怎么稳住经济基本盘?

李锦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与全国一样,安徽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疫情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坚定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以“两手硬”确保“两战赢”。工作中,我们正确处理保和稳的关系,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坚持守住“保”的底线,实现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我们体会到,“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抓牢了“保”,就能稳住阵脚。我们优先保居民就业和群众基本生活,坚决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促进就业“四进一促”专项活动,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今年1-4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超年度目标序时进度5.2个百分点;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落实价格临时补贴等托底措施,确保主副食品供应和煤电油气供给,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努力办好群众关切的事情,4月居民消费价格较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优先保企业复工复产和复市复业,在复工复产复市、援企稳岗、金融支持、项目建设等方面共出台226条托举政策,推动“大带小、上下游、产供销”协同复工复产,采取“点对点”返岗、“共享员工”等办法,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达产。截至4月底,安徽规上工业、规上服务业、资质以上建筑业、限上批零住宿餐饮企业复工率分别达99.6%、98.5%、97.1%、99.8%;4月份67.6%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优先保基层运转和公共服务,坚持过紧日子、精打细算、有保有压,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盘活结余沉淀资金,切实保障基层运转、疫情防控、重点民生等刚性支出不减,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今年以来,全省财政统筹拨付疫情防控资金74.6亿元,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1.5亿元,从新增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中预拨市县20亿元。

坚持筑牢“稳”的基础,实现稳住经济基本盘。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我们以包地市稳全省,16个市稳了、全省就能稳,建立省领导包保责任制,省级领导牵头分赴各市包保督导解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复校复学、脱贫攻坚、项目投资等方面的困难问题。以包企业稳发展,聚焦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具备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等“四重一小”,创新实施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四送一服”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减税、减费、减息、减租、减支“五减”惠企行动,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坚决做到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一季度,全省累计减税114亿元,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125亿元;贴息后企业实际负担利率仅1.3%。以包项目稳投资,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等工作机制,建立贯彻“六稳”重大项目月度集中开工推进机制,特别是抓好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项目谋划建设,做到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今年年度计划实施重点项目6878个、年度计划总投资1.3万亿,目前已经组织全省性五批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累计开工项目1044个、总投资5430亿元。

正是我们坚定贯彻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安徽发展经受住了疫情考验,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有序、有效恢复,经济运行出现企稳态势、回升趋势。4月份当月,安徽主要经济指标普遍回升,投资、工业、消费分别增长10.9%、9.1%、10%,同比分别提高2.7、2.5、5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31.5%、创月度历史新高。这些充分印证了党中央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优先抓“稳”“保”、聚焦促脱贫、注重扩内需、坚持增动能、切实惠民生、全面夺胜利,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网:安徽是科教资源大省,也是长三角重要成员。请问安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应对面临的风险和困难?

李锦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我们立足巩固和放大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深做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以工作主动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以强大新动能筑牢经济基本盘。

一是以发力“新基建”来支撑新动能。“新基建”与前沿科技联系最紧密、市场需求最紧迫、对冲疫情影响最有效,具有“一业旺百业兴”的乘数效应和倍扩效应。我们加密“信息新网络”,推进5G布局、天地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先进计算、超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目前我省已建成5G基站8155个,今年建成数将在原定计划基础上增加一倍。促进“融合新业态”,全面推进“互联网+”,实施“五个一批”战略,即上马一批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引育一批在全国有牵引力的头部、龙头、“链主”、“链长”等重大企业,建设一批支柱性、主导型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和园区,打造一批稳定性强、竞争力强的重大产业,布局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构建形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创新新平台”,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助力服务国家实验室创建,加快建设量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科学五大研究院,发展社会研发机构,特别是瞄准5G核心部件、类脑智能、空气成像等关键技术,扩容提升科技创新攻坚项目库,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芜湖三只松鼠,去年营收115亿元,今年一季度营收近36亿,同比增长19%,目前正在向数字化供应链平台转型,未来朝着千亿级企业迈进,从本地“小松鼠”变成“云上大老虎”。

二是以提升“产业链”来稳定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利用好全球市场,也要提升产业链安全,防范各种风险。我们着眼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拉出产业链“四基”需求清单,健全产业链升级工程施工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提升强链、延链、补链“三大行动”,促进形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合肥海尔电冰箱公司是我国白色家电产业“链主”企业,近几年通过智能化生产带来全方位变革,推动上下游协同创新,3-4月产值逆势增长15%,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近200家企业快速复工达产,形成300亿的供应链产业增值效应。

三是以深抓“一体化”来催生新动能。近两年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扬皖所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重大合作平台实现新突破,江宁博望等一批一体化示范区正式签约启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揭牌成立;重大合作项目取得新进展,高铁高速、航空航运、产业合作等领域项目建设“多点开花”,沪苏浙来皖投资逆势增长,今年一季度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422个,实际到位资金1160亿元、增长1.3%,占全省比重51.7%、提升3.6个百分点;重大合作机制形成新格局,长三角“7+5”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转,公共服务“一码通”“一网通”“一卡通”全面推行,实现疫情信息互联互通、防疫物资互济互帮、复工复产互助互动。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扬皖所长、主动作为,谋划推进“三区一廊”建设,即“一岭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试验区、与苏浙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共建合作示范区、G60科创走廊,在更高起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四是以营造“好环境”来激发新动能。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孕育壮大新动能的肥沃土壤。我们推深做实“放管服”改革,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升江淮大数据中心、新型全省政务“皖事通办”“智慧监管”平台功能,大力纠治“四风”,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疫情期间“皖事通办”集中上线1122项全程网办事项,线上办事率达92.6%;我们将加快建成江淮大数据中心,确保年底政务数据100%汇聚、经济数据60%汇聚、社会数据60%汇聚。

人民网: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目前安徽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请问安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下一步如何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李锦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疫情发生以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部署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一体抓好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等各类问题整改,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做好收官之年各项工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实现了“四个大幅”: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484万人降至2019年底的8.7万人。二是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由2014年的9.1%降至2019年底的0.16%。三是整体贫困状况大幅改观,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四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由2014年底的8062元增至2019年的13485元,年均增幅10.8%。在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我省综合评价为“好”,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前列,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金寨县大湾村已于2018年出列,目前贫困人口仅剩4户8人,正在朝着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迈进。

工作中,我们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千方百计“抗疫情”。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全面开展“四帮四促”“四送一服”等行动,在3月底基本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农产品产销对接、贫困子女网上上学“四个清零”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支持外出务工劳动力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复工复产企业达产达效、创新消费扶贫模式特别是大力开展“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坚决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在“加试题”中考出好成绩。

二是靶向发力“补短板”。打好“354+N”突出问题整改歼灭战,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抓实抓细控辍保学和全面复学后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实施“百医驻村、千医下乡、万医轮训”工程,扎实抓好农村供水水质净化消毒,全面开展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质量再排查,确保6月上旬各类问题整改取得实质性成效。

三是尽锐出战“促攻坚”。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作为首位重点,统筹抓好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脱贫攻坚,继续在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对贫困程度较深的7个县、12个村挂牌督战,坚决啃下最后“硬骨头”,确保脱贫质量高、成色足、可持续。把巩固脱贫成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深做实“四带一自”产业扶贫,紧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困难群体等“三户一体”,强化兜底保障。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新华网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创新“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

  新华网合肥5月24日电 近年来,安徽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最大动力,放百年眼光、集创造之力,下好创新先手棋,依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力新基建、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国家创新大格局中镌刻了安徽烙印、作出了安徽贡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新华网:安徽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您也提出要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请您介绍一下安徽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有哪些大动作?取得了哪些原创性成果?

  李锦斌: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这几年,我们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最大动力,放百年眼光、集创造之力,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在量子信息、稳态强磁场、热核聚变、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全球领先的原创性成果,2016年以来,4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国家创新大格局中镌刻了安徽烙印、作出了安徽贡献。具体来说:

  一是争创“实验室”,就是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助力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建设。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代表着国家最顶尖的科研实力。近年来,安徽大力度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焦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前沿领域,先后涌现出量子卫星“墨子号”、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网络“京沪干线”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比如,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近日基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为未来构建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奠定坚实基础。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我们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并作为安徽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紧抓在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创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二是建设“研究院”,就是着力建设量子、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环境科学等五大研究院,构建安徽创新的平台矩阵。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我们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能源科技、生命健康、环境科学等方向,打造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四梁八柱”。除量子领域外,在人工智能领域,脑图谱测绘、脑成像、类脑芯片等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在能源领域,完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PF6线圈生产制造任务;在健康领域,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质子刀”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准切除;在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新型“探霾”激光雷达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激光雷达核心技术垄断。同时,统筹推进安徽省“一室一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升全省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目前,安徽拥有28家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174家省重点实验室、52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三是布局“大装置”,就是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打造安徽创新的引力磁场。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我们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梯次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速构建起立足合肥、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巩固一批,就是对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3个大装置,重在提升装置性能、开放水平;建设一批,就是对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施、高精度授时、未来网络3个大装置,加快建设进度;预研一批,就是对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装置、强光磁集成实验3个大装置,加快前期工作;谋划一批,就是着眼中长期基础科学方向,再布局一批引领未来的科技基础设施。

  2020年5月22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徐国康摄)

  新华网: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安徽科技”展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安徽如何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推进技术攻关突破?

  李锦斌:安徽科技在这一轮抗击疫情中亮点纷呈。比如,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向全国推广;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青松团队中成药治疗方案,在省内及武汉方舱医院开展临床试验;东超科技研发出全球首创的空气成像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挂号机、电梯,在我省各大医院、高校推广使用。安徽能涌现出这些“硬核”技术,主要得益于这些年我们持之以恒地抓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下功夫。工作中,我们重点解决好“卡点在哪、路径在哪、力量在哪”三个问题。

  2020年2月21日,安徽省委书记、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疫情防控工作应急综合指挥部指挥长李锦斌深入铜陵旭创科技有限公司,调研督导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徐国康摄)

  一是针对“卡点在哪”,把准“安全+发展”的攻坚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瞄准科技前沿领域、产业升级方向,从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工业机器人、航空发动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技术需求入手,明确技术攻坚目标任务,在核心技术、重点产品、关键装备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比如,合肥在全国首次投产自主研发动态随机存储芯片;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出0.12毫米世界最薄电子触控玻璃;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研发的陶铝新材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

  二是针对“路径在哪”,明确“专项+工程”的攻坚模式。攻克“卡脖子”,需要“专项”聚集资源,“工程”支撑突破。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卡脖子”问题,我们凝练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谁干得好就支持谁,谋求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2015年以来,我省已部署实施18个重大专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514项,首期启动即拉动产业投资1185亿元。

  三是针对“力量在哪”,构建“自主+协同”的攻坚体系。自主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我们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坚持扬皖所长,深化协同创新,聚力打造“一体三区一廊”。“一体”,就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重在推进合肥与张江两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三区”,一个是“一岭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试验区,一个是与苏浙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还有一个就是推动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分别共建1-2个合作示范区;“一廊”,就是高位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今年,我们与复旦大学共建了电子信息联合创新中心,与上海交大共建了轨道交通材料研究院。

  2019年6月26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安庆市筑梦新区了解、体验5G创新应用。(徐国康摄)

  新华网:我们了解到,去年安徽启动运营全国首座创新主题馆,前不久又成功举办了线上交易会。请问安徽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创新链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李锦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形成现实生产力;创新的成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近年来,我们下大气力打造产学研贯通融合平台,着力推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实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2016-2019年,我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3.6%,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千亿元以上。

  一是以“安徽创新馆”等为平台实现集中转化。去年我们新建运营安徽创新馆,这既是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大型场馆,也是集“政产学研用金”功能于一体的安徽科技大市场。我们以安徽创新馆为平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整合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平台、科技服务中介,推动科技成果、企业需求、专家团队、技术经纪人等资源互通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转化服务体系。安徽创新馆运营启动以来,发布科技创新成果200项、协助入馆企业收集专利2.6万个、技术合同登记金额8亿元。

  二是以“全创改试验”为依托实现畅通转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这几年,安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发挥金融“催化剂”作用,建立起以省级股权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科技担保于一体,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一季度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科创板挂牌企业354家;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以编制周转池为引领,大力实施首席科学家、股权激励等举措,构建起科研创新“沿途下蛋”模式,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比如,我们依托“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发展起来的超导质子加速器等68项技术已经应用于农业、医疗等领域。

  三是以“云端交易会”为载体实现便捷转化。顺应数字化浪潮,搭建面向全国的线上成果交易会等共享平台,采取“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模式,推进全省科技资源全面“上云”,构建省市县三级覆盖、线上线下两端互动的科技转化服务体系。4月30日,我们成功举办“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现场发布科技成果300多项,30个项目云签约,签约金额450亿元。

  2019年5月5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类脑智能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情况。(徐国康摄)

  新华网:安徽形成了“芯屏器合”为主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请问安徽在依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锦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高位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以新型“铜墙铁壁”和“芯屏器合”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现代家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十大新兴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去年,全省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4.9%,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5.5%;今年一季度,在疫情严重冲击情况下,安徽战新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逆势上扬,产值分别增长21.6%和14.9%;今年4月份,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8%。

  一是乘势而上,发力新基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新基建一头连着新技术、一头连着新产业,我们充分发挥新基建“一业带百业”的倍扩效应,打造“信息新网络”,加快推进5G布局应用、天地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先进计算、超算中心等重大项目。目前我省建成5G基站8155个,今年将在原定计划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实现5G网络16个地市市区基本连续覆盖、所有县城核心区域覆盖。打造“融合新业态”,全面推进“互联网+”,加快建设充电桩、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作用,促进“皖企登云”“万物数联”,塑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打造“创新新平台”,加快重大科技、科教、产业技术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谋划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平台企业。比如,合肥维天运通是一家“互联网+公路货运”的平台型企业,目前在全国建立了9个区域业务总部,积累了300多万干线营运重型卡车,占全国重卡总量近80%,有望成为物流行业的“滴滴”平台。

  二是抢滩布局,壮大制造业。产业培育发展是一个梯次推进的过程。我们坚持产业链和创新链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实施“五个一批”战略,即上马一批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引育一批在全国有牵引力的头部、龙头、“链主”、“链长”等重大企业,建设一批支柱性、主导型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和园区,布局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稳定性强、竞争力强的重大产业。去年我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集成电路集群拥有企业超300家,新型显示器件龙头企业京东方出货量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中国声谷”集聚上下游企业805家、年产值810亿元,先进结构材料领域电磁线、内螺纹管等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久久为功,提升产业链。着眼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拉出产业链“四基”需求清单,健全产业链升级工程“施工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提升强链、延链、补链“三大行动”。着眼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和产品攻坚行动,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着眼“数字+”赋能升级,构建“10大新兴产业”分别加“1个新基建”的产业创新推进机制,建设“新产业+新基建”发展模式,让“铜墙铁壁”老树发新芽、“芯屏器合”新树扎深根。(作者:李东标)

 

 

央广网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脱贫摘帽,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接受了央广网专访,畅谈安徽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路与举措。

  安徽脱贫攻坚实现“四个大幅”

  央广网:李书记您好!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安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哪些决定性成就?

  李锦斌:7000万江淮儿女不会忘记,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在农家院落,总书记同村民们亲切交流,叮嘱我们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

  今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金寨县等9个贫困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两大任务基本完成,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铭记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的谆谆教诲,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强力推进,全面抓好中央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脱贫攻坚实现了“四个大幅”的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484万人降至2019年底的8.7万人。二是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由2014年的9.1%降至2019年底的0.16%。三是整体贫困状况大幅改观,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四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由2014年底的8062元增至2019年的13485元,年均增幅10.8%,为决战决胜、圆满收官打下了坚实基础。

  央广网:下一步,安徽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李锦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安徽来说,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巩固好脱贫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是做到“三个聚焦”:聚焦“不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聚焦“可持续”,坚定推动产业扶贫全面升级;聚焦“能致富”,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对贫困程度较深的7个县、12个村重点督办

  央广网:面对疫情的考验,要做好“不返贫”的工作,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安徽将如何发扬“钉钉子”精神,打好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场战役?

  李锦斌:虽然安徽已经实现了“村出列、县摘帽”,但还没有完全实现“人脱贫”,全省剩余贫困人口还有3.8万户8.7万人。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近期,又排查出脱贫监测人口1.92万户5.05万人、边缘易致贫人口6.18万户17.05万人。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紧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困难群体等“三户一体”,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决打好“四场战役”,确保脱贫质量高、成色足。一是紧盯未脱贫户,坚持“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集中火力攻坚,全面整改、动态清零“三保障一安全”问题,尤其是对贫困程度较深的7个县、12个村重点督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高质量脱贫,坚决打好“歼灭战”。二是紧盯脱贫监测户,全面摸清返贫风险点,实行动态管理,落实针对性帮扶举措,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坚决打好“阻击战”。三是紧盯边缘易致贫户,坚持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一旦出现新的致贫,及时纳入建档立卡,坚决打好“防卫战”。四是紧盯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全力落实低保、医保、养老、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坚决打好“兜底战”。

  完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

  逐步推动5G网络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

  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央广网:安徽在推动产业扶贫全面升级方面有什么“硬招”“实招”,以此激发农村基层的内生动力?

  李锦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最近在陕西考察时又特别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从安徽来看,虽然这几年产业扶贫力度很大,成效也很明显,但多数村级扶贫产业还处于起步期、成长期,特别是今年疫情对扶贫产业造成一定冲击,迫切需要稳定产业扶贫政策,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优化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安徽在产业扶贫中探索推广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即通过各类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在带贫减贫、稳定脱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1.5万个带贫主体与贫困群众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21.3万户。我们将围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稳定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确保在稳定脱贫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5G等“新基建”是发展现代乡村产业的重要基础支撑。我们将结合谋划“十四五”规划,乘势而上、超前布局,统筹区域城乡、地上地下等不同空间尺度,逐步推动5G网络等新基建由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覆盖,积极开展5G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有序推进物联网等新技术向现代农业延伸,加快建立5G引领的智慧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

  三是构筑乡村产业发展平台。最大的平台就是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这是中央交给安徽的重大政治任务,为包括全省贫困地区在内的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目前,省里已出台相关政策,重点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创建,同时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培育更多像芜湖“三只松鼠”这样的电商平台,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绿色优质“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省委书记领衔督办重点提案

  央广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既有效衔接,也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安徽在这方面有什么谋划?

  李锦斌: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对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全面脱贫之后,接下来要做好的就是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让乡亲们“干活挑着金扁担”,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我们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决策部署,正在积极开展探索。一是抓规划引领,省委、省政府结合谋划“十四五”规划,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二是抓体系转型,明确新生活的目标任务、工作对象、政策措施等,接续做好减贫工作,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三是抓振兴发展,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围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探索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构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振兴发展新机制。四是抓重点突破,将省政协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案列入今年省委书记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实施领导亲自抓,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工作推向新阶段。

  我们将把脱贫作为新的起点,奋力开启江淮大地新生活新奋斗的美好篇章。

 

 

光明日报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两会访谈】

  “一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安徽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发展格局由过去的‘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转变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安徽将坚定不移地抓“稳”“保”、促脱贫、扩内需、增动能、惠民生、夺胜利,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年,安徽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总量朝着全国第一方阵迈进;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国家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创建和建设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开放平台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信;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历史性突破,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重要成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现场会在安徽成功召开;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

  李锦斌代表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安徽提出“八严八控”等防控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突出“一把手”抓落实:完善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体系,16位省领导各自牵头包保一个市。突出“一盘棋”抓统筹:先后组织8批1362名医疗队员和160余名公安、民政、司法等系统人员驰援湖北。突出“一防线”抓阻断:对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一律实行定点隔离,对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初筛。突出“一人一策”抓救治:围绕“提两率、降两率”,把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集中到省级基地救治,充分利用中医药优势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突出“一关键”抓攻关:组织实施3批15个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向全国推广。安徽在全国疫情较重省份中较早“清零”,确诊患者治愈率达99.4%。

  李锦斌代表表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安徽将优先抓“稳”“保”,着力稳企业保就业。稳企业方面,安徽将聚焦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中小微企业等“四重一小”,创新实施“四送一服”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五减”惠企行动,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企业;保就业方面,安徽将开展“四进一促”活动,今年全省要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

  随着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安徽交出了脱贫攻坚的高分“答卷”。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484万人降至2019年年底的8.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1%降至2019年年底的0.16%。李锦斌代表表示,安徽将继续聚焦促脱贫,着力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打好“354+N”突出问题整改歼灭战,支持外出务工劳动力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聚焦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地区,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去年,安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新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8.8%、14.9%,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李锦斌代表说,安徽将注重扩内需,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加快培育壮大中心城市和合肥都市圈,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稳住外贸外资,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做好出口转内销工作,促进内外需良性循环、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合作成果,江宁博望一体化示范区正式签约,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揭牌成立。长三角机制合作形成新格局,“7+5”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转。对此,李锦斌代表谈道:“安徽将以发力‘新基建’来支撑新动能,以提升‘产业链’来稳定新动能,以推动‘一体化’来催生新动能,以营造‘好环境’来激活新动能,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未来,安徽将高起点谋划建设“三区一廊”,即“一岭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试验区,与苏浙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16个市与沪苏浙共建合作示范区,G60科创走廊建设。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升“皖事通办”功能,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下一阶段,要着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安徽将毫不放松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李锦斌代表表示。(记者 常河 马荣瑞)

 

 

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发李锦斌文章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为民造福实际行动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长期执政的根基血脉和最大底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聚焦“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做到疫防和发展“两手硬”“两战赢”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一开始就鲜明指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历史担当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

  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重大疫情面前更是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安徽坚持“一盘棋”抓统筹、“一张网”抓防控、“一把手”抓落实、“一防线”抓阻断、“一人一策”抓救治、“一关键”抓攻关,第一时间构建“五级书记抓防控”工作格局,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新闻中心,统筹把握疫情、舆情、民情,打出“八严八控”等疫情防控“组合拳”,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安徽在全国首批启动一级响应,较早实现住院患者“清零”,平均每万人感染0.156人、临床治愈率达99.4%;“清零”后至今连续88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伴随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安徽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在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的同时,“充分考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千方百计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坚决守住民生保障线,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守住“保”的底线,实现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出台226条托举政策,采取“点对点”返岗、“共享员工”等办法,推动“大带小、上下游、产供销”协同复工复产、复市复业。今年1—4月,安徽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超年度目标序时进度5.2个百分点;截至4月底,规上工业、规上服务业、资质以上建筑业、限上批零住宿餐饮企业复工率分别达99.6%、98.5%、97.1%、99.8%;4月份67.6%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着力筑牢“稳”的基础,实现稳住经济基本盘。深入实施以包地市稳全省、包企业稳发展、包项目稳投资“三包三稳”为重点的“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以最优营商环境来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一季度,安徽累计减税114亿元,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125亿元;贴息后企业实际负担利率仅1.3%。今年年度计划实施重点项目6878个、年度计划总投资1.3万亿元,目前已经组织全省性五批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累计开工项目1044个、总投资5430亿元。着力保持“进”的态势,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把“新基建”作为发力点,突出信息新网络、融合新业态、创新新平台,拉出产业链“四基”需求清单,健全产业链升级工程“施工图”,推出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主制”,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提升强链、延链、补链“三大行动”,让“铜墙铁壁”老树发新芽、“芯屏器合”新树扎深根,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2019年GDP从2016年全国第13位跃升到第11位、人均GDP从全国第25位上升到第13位,今年克服疫情影响,主要指标逐月回升。4月份当月,投资、工业、消费分别增长10.9%、9.1%、10%,同比分别提高2.7、2.5、5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31.5%、创月度历史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体现在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行动中,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落脚点必须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聚焦“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情的牵挂,是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坚决兑现“军令状”。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翻越最后一座高山的阶段,必须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在“务实、扎实、真实”上见真章,打赢打好这场硬仗。安徽坚持减存量与提质量并举,紧盯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贫地区集中发力,紧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三户一体”精准施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实干加巧干,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确保质量高、成色足、可持续。在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安徽综合评价为“好”,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前列,获得国务院督查奖励。

  织密织牢“保障网”。脱贫摘帽不是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不返贫。安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赋能新基建、延伸产业链条,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对脱贫监测户特别是2573户年人均收入低于3700元的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和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坚持“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对困难群体全面落实健康扶贫“351”和“180”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持续跑好“接力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需要团结引领人民群众继续想、继续干,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安徽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积极探索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方法路径,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施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工程,运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办法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为农民群众打造“金扁担”。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双基”短板,建立先进村与后进村联动发展、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的模式,大力加强精神文明教育,让更多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聚焦“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决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越是加快发展,我们越是深刻体会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争当绿色发展样板。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决不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形势复杂挑战多,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坚持把生态必须优先作为“红线”和第一位的要求,把发展必须绿色作为“底线”和最根本的出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链条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2019年,安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8.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建设“两廊两屏一区”,构筑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生态屏障。

  争当生态治理样板。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全力推进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2019年,安徽PM2.5平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6个市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0%,老百姓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5%,为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扎实推进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环巢湖湿地群、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引江济淮沿线生态廊道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巢湖水质由Ⅴ类好转为Ⅳ类,淮河干流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创全民参与“绿色+”时代,倡导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争当制度建设样板。围绕“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拓展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推广“新安江模式”,启动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面构建智慧监管体系,建成投运省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完成2065家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和运维监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既注重发展“高质量”,也追求生态“高颜值”,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聚焦“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安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三严三实”为标杆,以阜阳市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为镜鉴,以自我革命精神向顽瘴痼疾开刀,努力构建敢管敢治、严管严治、长管长治的党建新生态。

  敢管敢治。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专项行动、“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展坚决斗争。今年4月起,又以赵正永、张坚案为反面教材,集中3个月时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四联四增”为主要内容的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即联系剖析赵正永、张坚两面人两面派、不担当不作为、抓党的建设宽松软、抓落实不深入不到位的特点和表现,从政治、工作、管理、作风四个方面对照检视,切实增强“两个维护”的坚定性、勇于担当的斗争精神、干部教育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干精神。

  严管严治。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留痕轻留心、重面子轻里子”等“八重八轻”突出表现,省委常委会形成检视报告,选取15个典型案例印发警示全省党员干部,围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整改,梳理出6方面18类突出问题,集中火力攻坚、逐个整改到位。保持高压态势,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

  长管长治。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和城市基层党建“三抓一增强”工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探索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加强对“关键少数”教育管理监督。制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负面清单,推行事前分析研判和评估预防机制,探索建立精准识别、精准量纪、精准问责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做到“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好的初衷和好的效果统一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检察日报专访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

更加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更大力度服务中心工作

 

  记者:锦斌书记您好!首先感谢您能接受本报的专访。前天下午,张军检察长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工作报告,您能否谈一谈听了报告后的总体印象?

  李锦斌:好的,也谢谢你。最高检的工作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议,抓落实、抓推进、抓部署,通篇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是一篇政治性、法治性、人民性相统一的好报告,我完全赞同。

  总体感到,一年多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进、落实、提升”,忠实履行法定职责,在依法战“疫”中守初心、担使命,在推动依法治理中守初心、担使命,在履职办案中守初心、担使命,以过硬的本领守初心、担使命,在人民监督下守初心、担使命,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取得新进步。有四个方面突出感受: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具体检察工作中。二是坚定不移顾大局,坚持把检察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法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服务打好三大攻坚战、支持企业经营发展、促进改革创新、推进反腐败斗争等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检察机关职能作用。特别是疫情发生后,最高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依法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在办的批捕起诉案件释法,会同公安部发布典型案例,以每周一次的频次分专题发布10批55个典型案例,体现出非常之时的非常反应和责任担当。三是一心一意谋发展,着眼跟上、适应时代发展,扎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得到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去年办理各类案件314万余件,同比上升9.7%。特别是最高检挂牌督办或支持办理的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张志超强奸案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四是从严从实重自强,锻造了一支信念坚定、司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过硬检察队伍,展现了检察机关良好形象。

  记者: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年来您对安徽检察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关注,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批示,或参加有关活动。您如何评价一年来全省的检察工作?

  李锦斌: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最高检的关心支持下,安徽各项检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今年1月召开的省人代会上,检察院工作报告得到代表们的广泛认可,赞成率再创历史新高。省委常委会在听取省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时也给予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建设有力。准确把握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坚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与依法履行职责相统一,制定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检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二是服务大局有为。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法行政,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特别是针对民企立案难、申诉难、执行难等问题,组织开展“351”“问需求、保权益、促发展”两个专项行动,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疫情发生后,省检察院及时发挥刑事检察职能,依法打击涉疫各类犯罪,从严从快办理扰乱疫情防控秩序、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医用产品等刑事犯罪210件255人。三是从严治检有效。全面深化检察改革,持续完善检察制度,组织开展“不负人民重托”主题开放日、庭审观摩、交叉视察等活动,积极构建良好公共关系,检察队伍政治站位、服务意识和履职能力不断提升。

  记者: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您对全省检察机关有哪些希望?

  李锦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全省检察机关要扛起新使命,实现新担当,作出新作为。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更加”。一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把牢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更大力度地服务中心工作,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主动服务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保障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为统筹“两手”打赢“两战”、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三要更高标准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着力加强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检向纵深发展。

  记者:目前,安徽省检察机关正在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以赵正永、张坚案以及去年以来全省检察系统查处的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开展以“四联四增”为主要内容的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全面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您对检察机关搞好这次警示教育有哪些要求?

  李锦斌:开展“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是安徽省委在去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的一个创新动作。今年4月,省委决定以赵正永、张坚等违纪违法案为反面教材,在全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四联四增”为主要内容的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即联系剖析赵正永、张坚两面人两面派的特点和表现,切实在政治上增强“两个维护”的坚定性;联系剖析赵正永、张坚不担当不作为的特点和表现,切实在工作上增强勇于担当的斗争精神;联系剖析赵正永、张坚抓党的建设宽松软的特点和表现,切实在管理上增强干部教育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联系剖析赵正永、张坚抓落实不深入不到位的特点和表现,切实在作风上增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干精神。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巩固主题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措施,是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统一安排,扎实做好规定动作,精心实施自选动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省检察院党组将警示教育范围扩大到全体检察干警,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迅速,措施上有力,能够紧密结合检察实际“谋”、紧密结合典型案例“学”、紧密结合检察权运行“查”、紧密结合问题短板“改”,特别是针对队伍政治信仰、廉洁自律、秉公执法问题,在三级检察院同步开展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等七个专项检查,开展“身边案警示身边人”专题研讨等等,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

  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着力解决一些地方党委和上级政法机关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领导“双虚化”、教育管理监督“双弱化”等问题。目前,省委正在制定《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对政法机关领导全面加强政法系统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教育管理监督的意见》,组织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全省检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监督管理的重要论述,高标准解决突出问题,高质量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一要聚焦“两个维护”这个根本任务,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加强检察队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要聚焦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深化“三查三问”监督机制建设,在抓好自上而下垂直监督的同时,做实做细同级监督、日常监督和双向监督,着力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严格机关内部管理和严格系统内“双监督、双管理”,尤其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严肃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既要谈深谈透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做好后半篇文章,督促抓好问题整改落实。三要聚焦党的领导这个坚强保证,坚守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的定位,坚持和完善党对检察机关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加强地方党委对检察院党组的领导和上级检察院党组对下级检察院党组的领导,坚决做到地方党委与检察院党组教育监督管理干部“双到位、双加强”,不断优化检察机关政治生态,推动我省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再次感谢您接受本报的采访!谢谢!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