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绩溪县营商环境建设局的挂牌成立是党政机构改革的瞩目亮点,不仅为推动绩溪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优化发展环境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而且充分体现了绩溪县委县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真正实现政府履职方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变革,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服务更加高效,企业办事更为方便,不断推动绩溪县营商环境的优化,为绩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把改革创新的政策红利充分释放,进一步增强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一、创新体制机制,组建营商机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执政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的重要衡量标尺,是扩大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作为徽文化发源地,在中国的各大商路中,徽商都是一支最活跃的商帮,这个有着“徽骆驼”之称的大商帮曾创造了“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无徽不成商”的商业神话,叱咤中国经济舞台300余年。绩溪自古以来孕育了革故鼎新、尊商重商的浓厚基因。进入新时代,区域发展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营商环境的竞争,正从要素资源供给的较量转变为规则制度创新的比拼。与沪苏浙相比,制约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是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环境不优问题。绩溪县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人口相对较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较高,探索改革事项容易出成果、出经验。从绩溪县自身发展情况来看,人民群众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呼声较高,特别是在县“两会”期间,优化发展环境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讨论的重点问题,并已提交多份议案、提案。为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绩溪县委组织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经调研,江苏南京市、淮安市、浙江省衢州市本级及下属县市区均已组建营商机构,作为党委或政府工作部门。绩溪县借鉴苏浙等地经验,用好机构改革“关键一招”,以超常规的理念思路举措,强力破除制约绩溪营商环境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以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2019年党政机构改革中坚持通盘考虑、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在机构限额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性,因地制宜设置了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所需机构,在全省105个县市区中,唯一组建了“营商环境建设局”,负责全县营商环境建设的组织协调、统筹推进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县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受理营商环境方面的投诉;按分工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负责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负责政务服务大厅作风效能建设管理。负责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广应用;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的事项办理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对乡镇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为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营商环境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探索运行模式,形成整体合力。营商环境牵涉面很广,不仅涉及自上而下的纵向贯彻,而且涉及与其他各部门的协调,要激活市场内生动力均非易事。营商环境建设局机构成立以后,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探索新运行模式,继续做好后续文章。及时成立了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政府办、营商环境建设局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安排部署工作,统筹协调各项工作。2019年以来,绩溪县先后制定了《绩溪县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绩溪县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问题服务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到经济开发区现场办公制度》、《绩溪县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明确了工作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特别是《绩溪县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细化了20项任务的牵头、责任单位和营商环境提升要求,并使营造营商环境具体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从持续压减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构建企业群众评判服务绩效机制等39项内容,制定出任务清单,细化职责分工,责任到各部门。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发了市场活力,目前各类市场主体增长达达22%。真正实现政府履职方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变革,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服务更加高效,企业群众办事更为方便,有效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使改革创新的政策红利充分释放,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服务效能。机构改革是“硬件”的重组,审批服务便民化是“软件”的升级。绩溪县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着力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把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作为加强“四送一服”服务机制、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确保“放”出活力和动力,“管”出公平和秩序,“服”出便利和品质。一是加快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严格对照《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标准化要素指南》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确保事项清单标准化。优化深化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流程,努力实现“全程网办”,全县8940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全程网办”,全程网办比例达98.36%。目前,平均办理时限由法定6.3个工作日压缩到2.1个工作日,平均申请材料精简到2.4项。皖事通注册用户数33224个,总访问量达69976次,上线应有量达17个。深化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改革,打造政务服务集中办公区,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一扇门”。所有进驻中心的事项按照社会事务、商事登记、投资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税务等业务进行了整合,分类设置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整合现有部门自助设备,升级自助服务区,配备更多智能化自助终端,让更多服务事项实现自助办理,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开通了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实现“当地受理、异地审批、当地发证”,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的异地通办,积极融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一是推行“窗口无否决权”、“行政审批容缺受理”、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等服务机制,提供“延时、预约和上门”等服务。2019年受理窗口无否决权1948件,开展延时预约上门服务1545件,预约服务343件,上门服务137件。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探索“不见面”审批,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跑”转型升级。通过积极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快递送达”以及微信、QQ等网络方式受理办理,逐步实现“不见面”审批。今年4月29日,控制价为396万元的绩溪县戴川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顺利直播开标,这是全省首个实现“不见面”电子化成功交易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打通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最后一公里”,意味着绩溪县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化交易想水利工程延伸取得了新进展,是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的标志;三是大力做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工作。积极向市场主体宣传推广“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综合服务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目前关注量已超过2000人。企业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反馈缺乏技术人才、融资困难等问题,对收集的问题根据类型和诉求内容交由责任单位限期办理解决,对所反映的疑难问题及时提交领导小组会议或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经济开发区现场办公会议上研究解决。截至日前,共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11个。积极推动银行与企业间的金融对接,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9家银行与38家企业达成融资意向,金额达13.47亿元。县农发行、徽商银行分别和县国投公司、安徽黄山恒久链传动有限公司进行签约,共计39840万元。(胡晓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