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立潮头 彰显党员本色

访问次数: 3684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1-06-02

[字体: ]

    编者按:4月21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地图连线互访活动”正式启动。安徽日报采访小分队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刘少奇旧居”,实地探访政治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背后的故事。

  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兵站站部,这三处组成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邓小平、杨尚昆、刘少奇、彭德怀和印度援华医生巴苏华、柯棣华等先后在兵站停留,由兵站护送过境。1938年11月,从延安到竹沟赴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来到渑池县停留了56天,其间他主持召开了豫西会议,撰写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提纲,并在会议后举办的党训班上首次宣讲。

  八路军渑池兵站在国民党统治区极其严峻的环境里,成为连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山西八路军总部及豫南新四军部队的枢纽,经渑池兵站为抗日前线运送了大量军用物资,护送了大批过往干部,形成了一条重要交通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里,党性修养熠熠生辉

  走访旧居:

  刘少奇在这里撰写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提纲

  近日,记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关镇海露大街看到,一座“目”字形三进院落清幽古朴,门楣上挂着“刘少奇旧居”匾额,灰色砖墙上“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的标牌格外醒目。

  走进院子,砖木结构的房屋保存完整,青砖白墙,古韵依然。两旁有4个主展室和3个复原展室,展示刘少奇使用过的桌子、椅子、火盆、床以及王光美同志题字等百余件陈列品。

  院子最里面的屋子,是当年刘少奇的住处。屋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床,用塑像的形式还原出当年刘少奇在这里握笔起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情景。据介绍,刘少奇有时一连几晚不睡觉,在这里撰写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提纲,一共六页,都写在粗麻纸上。

  “当年刘少奇在这里居住,用一个白色床单隔开,分成两个卧室,自己住的大约15平方米,另外一个则是两名发报员住。 ”渑池县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上官丛蓉说。

  除了刘少奇旧居,还有兵站站部旧址和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共同组成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占地面积1041平方米,1985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12月被三门峡市命名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1998年4月被三门峡市命名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6月被河南省命名为 “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基地”。

  如今,每年约10万名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前来学习参观,为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党性修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势而谋:

  为了加强新党员党性教育

  刘少奇为何来到渑池?在渑池期间都做了哪些工作?上官丛蓉向记者介绍了这段历史。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初,华北沦陷;1938年5月,豫东大片土地相继沦陷,河南形势严峻。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兵监部渑池第三办事处——渑池兵站在渑池县小寨村建立,这是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设在豫西的一个公开机构。此后近两年时间里,渑池兵站到黄河边的南村渡口一段,成为八路军太行总部通往延安的交通要道。

  1938年11月,刘少奇赴任中原局书记途中,在渑池兵站停留近两个月。 12月20日,他在兵站召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为豫西抗战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对豫西地区的抗战工作、党组织发展,建立扩大抗日根据地,培养党的地方干部起了巨大推动和指导作用。

  “当时大批爱国青年学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壮大了党的队伍,也使如何对新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上官丛蓉说,刘少奇在延安时就高度重视,认为对大批新党员要加强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思想。但由于当时没有十分明确和全面系统阐述共产党员修养的专著,于是他就开始研究共产党员修养问题。

  在渑池工作期间,按照豫西特委扩大会议部署,会后要在渑池兵站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培养党的地方干部,训练一批骨干力量。刘少奇就把对共产党员修养的思考和提炼纳入工作日程,根据自己多年对党内生活的观察和对豫西的形势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始撰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

  带头实践:

  时时处处替别人着想

  刘少奇虽然在渑池停留时间不长,但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刘少奇是南方人,胃又不太好,他经常吃蒸红薯、烤红薯,导致胃酸过多,经常胃疼。 ”上官丛蓉说,警卫员看他越来越瘦,买了一点鸡蛋回来。刘少奇看到后,教育警卫员:“前方战士生活很苦,我们现在比他们好得多。以后不要买鸡蛋,浪费钱。 ”

  上官丛蓉告诉记者,前些年她曾采访过当年给刘少奇当译电员的马书年,他讲述的一些细节,充分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人格魅力。

  马书年回忆,在渑池时,刘少奇白天开会作报告,晚上看书写材料,总是工作到鸡叫。有一次,他半夜睡醒,看到刘少奇还在伏案工作。过一会儿,他走到廊檐下来回踱步,然后又进屋去继续写。他怕吵醒年轻人,开门掩门都是轻轻的,踱步也是轻轻的,一点点声音也没有,出去的时候还拉着门上的铜环,小心地不让它发出声音。

  刘少奇刻苦学习、辛勤工作、艰苦朴素的作风,一直影响和带动着在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们。他在渑池两个月时间,没有人知道他是中原局书记。在此期间,刘少奇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在渑池和豫西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记者 张岳 程兆 李季)

 

    走访庐江看传承

  探访安徽庐江汤池镇,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

  “明线”是一处旧址。汤池镇曾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在地,1939年5月初,叶挺率张云逸、罗炳辉、赖传珠、邓子恢等新四军高级将领从皖南北渡长江,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一时间,汤池成为江北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

  “暗线”是一篇文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主办的《抗敌报》(江北版)在东汤池首发,1940年7月1日,该报发表了刘少奇同志的经典文章《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作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姊妹篇,该文论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做一名好党员的“三条标准”。所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庐江汤池镇既保留着历史的触感,又散发着精神的芬芳。

  两名好党员

  日前,当河南日报融媒报道小分队马不停蹄来到汤池镇,未及拜谒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就先遇到了两名当地优秀党员代表。

  汤池镇果树村的果树学校,从最初的普通村办学校到如今跻身全镇最好的学校之一,是因为“家有一宝”。老校长袁良社从参加工作到退休,40年间一直没“挪窝”。

  “她爱人的父亲、她爱人,还有她的孩子都是我的学生。”袁良社指着镇政府工作人员陈娜对记者说。

  作为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袁良社不是没有机会离开这所山区学校,而是压根没打算走。他说,他离不开自己的学生。

  1978年参加工作,他开始教书带学生;1988年,他当了校长,继续教书带学生;2013年他退居二线,仍然教书带学生;2018年,他彻底退休了,还天天泡在学生们建的微信群里,和学生咋也处不够。

  微信里,他的学生黄启圣对他说:“袁校长,你该享受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了,种种花养养草,带带孙子。”喜欢在群里互动的袁良社这次没回话,却告诉记者,令公桃李满天下,何须堂前更种花。

  当被问及在他心目中“好党员”的标准是什么,袁良社回答得很干脆,“对党忠诚,遵守党纪,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紧接着他又补了一句,“把学科带好,让学生成才。 ”

  汤池镇三冲村,也有一名优秀的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叶文江。

  2009年,叶文江到村里工作时,村集体的账上只有几千块钱,到了2020年,三冲村有了40万元的集体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合作社的发展、劳务公司的成立……叶文江每年都要抓一两件实事,办成办好。来到三冲村学习的人们都能记住他的那句话:“干工作不能干得‘山河无恙’。 ”

  他说,干工作要有一种紧迫感,每年都要让村里的面貌有所改变,村里的事业有所发展。

  领导带好头,村民有劲头。三冲村的公序良俗,村民自治让人印象深刻。操办红白事,村子有理事会;村民有大事小情,可以找红管家、志愿者;“大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2020年,三冲村既是无访村也是无讼村。来三冲村旅游的客人都说,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一群小学生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坐落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间,600多平方米的经典徽派风格建筑,给人一种“小而美”的观感。

  纪念馆共分为四个展区,分别是“烽火铸铁军”“聚焦东汤池”“利剑出江北”“青史永流传”。馆内陈列的2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和文献资料,比较全面的展示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汤池筹建和新四军江北部队发展、壮大、东进、抗日、履行使命的历史。叶挺将军曾在此写下著名诗句:“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汤池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 ”

  参观纪念馆当日,细雨濛濛,虽说一大早就赶到纪念馆外,却已经算赶了“晚集”。不大的纪念馆内,人头攒动,其中有200多名来自肥东的小学生正在列队参观。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碑前,气氛突然变得肃穆起来——“敬礼! ”伴着这声指令,200多只稚嫩的小手高高举过头顶,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响彻林间。“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就沉浸其中。待到参观结束,队伍开始松动,嬉戏声、笑闹声从孩子们中间响起时,才又倏得转过神来——哈,真是“换了人间”!(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侯皓 赵霄翔 孔昊)

 

     记者手记

  在奋斗中锤炼党性

  一盏油灯、一方火盆,刘少奇在寒冬腊月的渑池八路军兵站,完成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那盏“灯”,穿越80多年的岁月,照亮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初心,指引着无数共产党员的成长,也叩问着每个共产党员的灵魂。

  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党员应该怎么干?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深刻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不能够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 ”为了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怀着对党的忠诚之心,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党性是党员的灵魂,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千锤百炼党性修养,不断筑牢党性根基,是广大党员的终身必修课。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用共产党人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不能以任何借口去放纵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像《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要求的那样,“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忠诚纯洁的进步的模范党员和干部”。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是鲜明的政治品格,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

  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征程,广大党员要在奋斗中锤炼党性,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把锤炼党性书写在“让人民满意”的实际行动中。(张岳)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