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记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险峰

访问次数: 2205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2-03-23

[字体: ]

    “前两年因为疫情,海南那边试验田的育种工作放缓了,今年春节后我去海南半个多月,抓住农时把新品种选育测配工作给做扎实了。”近日,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险峰告诉记者。

  1986年,刚从原广德县双河职业高级中学农学专业毕业的吴险峰就投身水稻育种事业。 1988年秋,他背着亲本种子,第一次南下海南三亚,开始了30多年如一日的“南繁北育”征程。

  “那时候从杭州转车到广州或者湛江,经常买不到坐票,在火车上站3天3夜是常事。 ”吴险峰告诉记者,他当年要辗转一个星期,乘车换船周转10多次,才能到达三亚育种基地。当时,育种基地所在的农场远离村庄,偏僻荒凉。

  “窗户连玻璃都没有,几块砖石垒在一起,上面放个铁锅就是灶了。”吴险峰回忆道,田间地头杂草丛生,要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生火做饭,而且驻地长期停电,夜晚照明只能靠烛火和手电筒。

  在艰苦的条件下,一顶草帽、一条汗巾、一根木棍,是他工作时的基本装备。从整田、播种、移栽到授粉、收获、考种,吴险峰亲力亲为,每天天不亮就下田。

  “育种要和时间赛跑,万一有了差错,一错就是一年。特别是一些珍贵资源,是浪费不起的。 ”吴险峰告诉记者,“南繁北育”的前20年,他几乎年年在海南过春节。

  由于南繁试验田与袁隆平院士育种团队在同一个农场,吴险峰经常遇到袁隆平,有幸向他当面请教育种知识。“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四大要素。 ”袁隆平院士的亲笔赠言,让吴险峰更加坚定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30多年来,吴险峰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先后参与、主持育成了“协优63”“广两优4号”等10多个水稻品种并通过审定,为我国水稻育种事业在资源创新、品质改良、产量提升和抗逆育种方面作出贡献。作为主要完成人,吴险峰获安徽省星火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参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项目研究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倾心于试验育种的同时,吴险峰积极参加广德市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入户宣传,在防疫卡口值班,参与义务献血活动。他还带头开展“春耕我来帮”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包村联户服务,采用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和农技指导服务。

  “好的粮食产品必须要有好的原粮,选择优质品种进行科学育苗是关键的第一步,我有啥不懂的都找他。 ”广德市新杭镇牛头山社区种粮大户鲁世平告诉记者,去年他进行再生稻育秧播种时,秧苗出现了稻瘟病、白叶枯病,立即向吴险峰求助。吴险峰到田间指导,发现鲁世平家的播种大棚里环境高温高湿、种子也没有进行消毒,建议采用药剂处理、降温降湿等措施,及时解决了问题。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育种人要不断努力,不停‘充电’,同时号召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我们水稻新品种培育的队伍中来。”吴险峰告诉记者,去年他在安徽农业大学完成了在职本科学习。因在水稻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吴险峰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南繁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记者 罗鑫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