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位”撬动“大治理” 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淮北市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探索“机构+岗位”管理模式
淮北市持续深化镇街管理体制改革,从镇街岗位管理切入,通过优化机构设置、推动资源整合、厘清岗位职责、匹配人员力量,探索推行“机构+岗位”管理模式,推动镇街“人、岗、事”精准匹配,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一、因事设岗,完善岗位管理
一是细化工作事项。将杜集区所辖镇街“七站八所”优化整合,统一设置4个内设机构和4个事业单位。按照“一类事项由一个机构统筹,一件事情由一个岗位负责”的思路,依据镇街“三定”规定、权责清单等内容,全口径梳理镇街机构职责,颗粒化分解成400余条工作事项,为岗位设置奠定基础。
二是精准设置岗位。按照“职能相近、业务相连、性质相似”的原则,将工作事项科学归类,编制形成组织人事岗、信访维稳岗等30个岗位参考目录。在岗位设置相对统一的基础上,镇街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人员力量等情况,按需设置岗位,形成符合基层实际的岗位清单,各镇街平均设置岗位33个。
二、以岗定责,全面承接职能
一是科学划分职责。将颗粒化后的工作事项进行条目式梳理,形成73项规范明晰的岗位职责并分解到具体岗位,确保职责落实全覆盖、无盲区。一项工作涉及多个岗位的,明确牵头和协同职责,促进岗位之间、科室之间协作配合。
二是强化工作衔接。以岗位管理为基础,根据岗位职责和区直部门工作任务,建立区镇两级“一对多”“多对一”工作衔接机制,明确区直34个部门与镇街30余个岗位间的对应关系,构建起上下协调顺畅、工作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三、按岗配人,强化人岗相适
一是精准匹配岗位。针对镇街“事多人少”问题,精准投放300余名编制资源,充实基层力量。打破人员身份限制,赋予基层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将除领导班子外的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岗位管理,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重要岗位加强力量配备,综合性岗位精干配置人员,确保“人岗相适、人事相宜”,逐步推动基层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二是政策激励到位。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根据镇街不同岗位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强岗位人员业务培训,提升能力水平。强化考核机制,将编内编外岗位人员全部纳入考核体系,通过提升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等比例,激发岗位人员干事热情。创新编外人员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编外人员实行与事业人员同等待遇,激发编外人员干事创业主动性。
四、凝聚合力,提升整体效能
一是干事活力持续彰显。基层各类人员统一纳入岗位管理,身份标签得到弱化,岗位属性得到强化,进一步增强了基层人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如,朔里镇将行政、事业和编外人员分配至各岗位,通过定岗定责定人,工作运行更加顺畅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前8个月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区第一,固定资产同比增加17.4%。
二是岗位履职更加顺畅。镇街普遍反映,实行岗位管理后,区镇之间工作实现无缝衔接,日常工作对接到岗到人,工作任务落实更加顺畅高效。如,段园镇选优配强经济发展岗人员力量,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近期招商引资成效跃居全区第一,“争先进位好班长”综合指标跃居全市第三。
三是群众办事方便快捷。将面向基层群众的民政服务岗、就业和社会保障岗等统一进驻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公开岗位人员姓名、工作职责、联系电话等信息,服务群众从“有事到处问”变为“办事找岗位”。如,高岳街道通过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平均一件事精简2个办事环节,工作时效提升30%,有效解决群众办事跑腿多周期长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