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委编办牢固树立机构编制工作鲜明基层导向,多措并举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持续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一、坚持明责减负。聚焦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主要职能,先行先试建立运行街镇履职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确街镇主责主业、明晰区街职责边界、凸显区域发展特色,将平均每街镇223项基层接不住、不该管、管不了的事项收回,真正让街镇落实“应尽之责”、卸掉“应减之负”。同时,坚持岗位化管理、体系化保障、数字化赋能,严格职责准入制度,探索街镇履职清单和综合考核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变履职事项清单为综合考核“成绩单”。拓宽清单运用场景,以“大共治”平台为依托,加强履职清单数字化、智能化、网格化运行探索,提升清单运行效能,切实让减负与赋能协同推进。
二、坚持资源下沉。在持续挖潜盘活的基础上,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结合常住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资源禀赋等因素,通过“减上补下”的方式,分两批次下划事业编制至街镇、大社区,进一步加大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使编制资源配置与街镇各项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工作实际相匹配。同时,综合街镇事业编制空缺情况,计划2025年使用街镇事业编制36名,有效解决基层“人手不足”和部分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断层”问题,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
三、坚持靶向施策。按照“三个结合”的原则,探索实施街镇人员岗位化管理,厘清街镇内部“责任田”,依“单”履职,按“岗”尽责,打破身份限制,统筹人员力量,推动街镇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成效,优化街镇执法队伍建设,出台“关于优化街镇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的4点意见”,有效破解“事权回笼、人力脱节”等问题,探索实行“集中办公”“1+1+N分组办案模式”“人员跨街镇平行交流”等机制,确保资源向一线倾斜、力量向一线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