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委编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持续优化机构设置、明晰权责关系、盘活编制资源、强化人才引育,切实履行责任担当,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保障。
优化机构设置,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障。在2024年机构改革中,优化农业农村局职责,将市乡村振兴局职责整体划入农业农村局,划转相关编制和人员,全力构建协同高效的“三农”工作新格局。在镇街管理体制改革中,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围绕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主要职能,系统重塑基层治理组织架构,统一设置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明确了其乡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职责,推动镇街机构职能向乡村振兴聚焦。同时,将派驻或设置在镇街的农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水利站和农村财政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管理权限全面下放至镇街,确保资源更精准、更高效地响应“三农”工作发展需求。
厘清职责边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通过修订农业农村局“三定”规定,推动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职责实现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市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优化内设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持续强化乡村振兴工作力量。结合镇街履职清单建设工作,明确镇街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基本事项12项、配合事项6项、收回事项42项,切实理顺市直部门与镇街之间的条块权责关系,有效推动基层减负增效。
用活编制资源,撬动乡村建设新动能。采取“减上补下”等举措,持续推动编制资源向镇街倾斜。2022至2023年,累计下沉编制125名、人员135名。另从改革回收事业编制中调剂50名,专项用于相关政策性用人需求,有效突破乡村振兴重点人才的编制身份限制。实现编制资源统筹使用、人员分类管理,赋予医共体更大自主调配权限,推动编制使用方式由“固定”向“灵活”转变,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坚持基层导向,在年度用编计划中优先保障基层岗位进人需求,确保编制资源高质量服务乡村发展。
强化人才配备,保障乡村发展后备力量。坚持“应补尽补”原则,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关键领域的用编需求,2023年以来共下达农业农村、林业、镇街等单位编制使用计划167名,有效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同时,大力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计划、“三支一扶”等安置计划,2023年以来已为乡村定向输送专业人才100余名。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现实需要,积极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为大关镇生猪定点屠宰厂精准调配官方兽医3名,全力保障企业顺利投产和安全运行。(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