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月1日起,安徽省32个县区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这意味着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基层医疗机构在"公益回归"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医院生存、发展,甚至医生的个人收入很大程度上维系于"药品加成",由此带来看病贵、"大处方"、药品回扣、滥用药物等顽疾,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功能严重扭曲。
2009年11月,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正式启动,目标在"一揽子"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基本药物、保障制度等,使其回归公益性。安徽省省长王三运说,通过这项改革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机制,确保恢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顺利建立实施,确保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们探索推进这项改革,是立足治本的创新之举"。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遇阻"逼出"改革新思路
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要求,2009年内在30%县(市、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消15%的药品加价,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安徽省发改委兼医改办主任沈卫国说,对于这项改革任务,开始我们的理解是,只要取消政府规定的15%的药品加成,并将取消的药品加成款补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可以完成任务,难度不会很大。
可实际情况远非这么简单。据沈卫国介绍,通过调研发现,"以药补医"机制长期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加价比例非常高,乡镇卫生院普遍达60%以上,村卫生室达80%以上。"如果仅仅取消15%的药品加价,难以根本改变'以药补医'旧机制,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会十分有限。"
安徽省卫生厅在皖南、皖北、江淮地区抽选3个县、6所乡镇卫生院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组从卫生院收集原始材料和凭证,以原始进货发票和卫生院的零售价逐一比较、逐项统计,获得了更加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6所卫生院药品加成率平均为91%,其中最高为166.5%。
调查组发现,皖北一所乡卫生院以收入提成作为发放工资的主要手段,2008年在职人员工资67%靠创收提成,连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也实行创收提成,全院去年药品收入是医疗收入的2.28倍,药品加成率高达134.2%。
调查组认为,补助经费存在巨大缺口必然导致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缺失,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可以想象,仅去年在这家卫生院就诊的病人有多少人是在吃冤枉药、打冤枉针、花冤枉钱,有多少合作医疗资金在这里浪费!"
据安徽省卫生厅新闻办副主任冯立中介绍,针对实际情况,省医改领导小组先后召开20多次座谈会、论证会,逐步达成共识:这项改革不能仅局限取消15%的药品加价,而是应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彻底改变"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使其回归公益性,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五项改革齐头并进彻底"再造"管理、运行新机制
改革思路形成后,安徽省医改领导小组提出,以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在全省32个县区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沈卫国告诉记者,经过4个多月、几上几下反复研究、修改,最终形成了《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及3个改革方案、5项配套改革办法,已先后经安徽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研究通过。
据安徽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介绍,安徽省这项改革的目标是基本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重点是全面推进5项改革: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所属行政村卫生室实行人员、业务、药械、财务一体化管理,对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乡镇卫生院编制按农业户籍人口1‰实行总量控制、分类核定。改革后,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实行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施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所有人员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流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
--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以药补医",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
--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管理。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给予补助,每1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村卫生室8000元。
改革先行者的"新气象"
"改革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保障和农村中小学没什么差别,基层医卫人员和农村教师的待遇也相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冯立中说,这对医患双方都是件大好事,医院、医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上,致力于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服务。
在安徽全省最早启动药品零差价的肥西县,无论是乡镇卫生院还是医生、病患,都开始感受到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在肥西县严店乡卫生院门诊部,进门大厅里摆放着一个大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字体写着关于从2009年12月1日起实行药品零差价的"温馨提示"。记者对比了2009年11月24日和12月4日的两张处方,病人不同,临床诊断类似,都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处方也基本相同,但是前者药品金额为220元,后者只有75元。1个多月前,严店乡管祠村村民高春带5岁的女儿到乡卫生院看病,感冒发烧至少要用去医药费三四十元。12月1日之后,高春再带女儿到乡卫生院看病。他告诉记者,同样的感冒发烧治疗费用降到了十元左右。
"实行药品零差价以后,门诊费用明显降下来了,门诊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到医院来买药的人多了。而且对我们医生来说,以前是自己挣钱吃饭,靠药吃饭,给病人治病的同时还要想着能收入多少,现在不管其他了,只管治病,改革后对我们医生、对医院来说都是良性循环了。"严店乡发热门诊内科医生颜立柱说。
严店乡卫生院院长廖剑告诉记者,除了乡镇卫生院,自12月1日起,该院下辖4所卫生站目录外的药品一律下架、封存;目录内药品当场抽查处方核对,发现问题当场纠正,确保所有药品的零差价。同时,和各卫生站站长签订"坚决执行基本药品零差价"协议书,院内药房由药库信息员对目录外药品实行"电脑停止执行",对目录内按进价价格调整。
廖剑认为,医院的公益性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所以未能体现出来,还是在于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医院追逐利益。"我们医院23个人,首先要考虑生存问题。饭都吃不起,还谈什么发展。"廖剑认为,基层医疗体制改革现在开展正当其时,"我们也很希望从搞创收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搞基层公共卫生。这就需要政府财政保障充足,不要改革最后还是我们医生自己埋单。"廖剑说。(完)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