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论:中国足球“打假反赌”重在“自我救赎”

访问次数: 2455                        发布时间:2010-02-25

[字体: ]

【时评】重典仍须治本 【时评】冠军之后,更要打黑到底

中甲"吊射门"真相揭开 足坛"打假反赌"迈向纵深

    2009年9月中甲迷雾般的“吊射门”终于被揭开真相。随着中国足球新一轮“打假反赌”逐渐深入,深藏在中国足球体内的毒瘤和病原也越发明显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单就“吊射门”事件本身而言,原因和过程都非常简单——比赛一方青岛海利丰队董事长杜允琪企图通过操控球员,进而操控比赛,以达到赌球获利的目的。就如同公安机关前几次公布的几起涉假案件一样,简单的案情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完全扭曲了的足球运动。在杜允琪等人手中,足球这一有着世界第一运动美誉的体育项目变成了他们的杂耍,俱乐部、球员和教练们则不过是任由其摆布的棋子。在他们的操控下,体育精神、职业道德荡然无存,唯利是图、出卖良心昭然若揭。而这其中被愚弄的,还有广大的球迷。

    众所周知,中国足球的乱象并非从2009年才开始显现,“打假反赌”也并非此次才开始实施。面对中国足球,明眼人都知道它不但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但要么是“治病者”碍于“病情”复杂不愿接手;要么是“病人”不承认生病不配合治疗。即使勉强接受了治疗,也都是做些缝缝补补的表面工作后便仓促宣布痊愈,早早“出院”。正因如此,以往每次“打假反赌”都声势浩大,但却虎头蛇尾,结果越打越假、越反越赌。

    此次公安机关和体育主管部门始终高举法律利剑,依法严厉打击犯罪行为,令人赞叹。从一次次案情的公布,到中国足协高层被依法刑事拘留,再到足协的改组、涉案球队的被处罚等等,这些“动真格”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的希望。

    要真正完成中国足球的“打假反赌”,绝非公安、司法就能完成,这些只是创造公平竞赛环境的“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还是中国足球的“自我救赎”,即中国足球自身的综合治理和行业自律,即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变“出事后惩处”为“出事前预防”。就如同一个人如果注重了日常的强身健体,即使日常得了点小病,也不一定非要去医院。中国足球也应加强病情自我发现、调整自我状态、小疾自我治疗的能力,只有这样,方可避免小病拖大、大病致死。

    中国足球从业人员也要以更加宽阔的胸襟面对外界的质疑批评。讳疾忌医、隐瞒病情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在这方面,中国足球的教训太多了。因此,相对于中国足球肌体的健康而言,中国足球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显得加倍重要。

10天前,中国足球以历史上最漂亮的战绩夺得东亚四强赛冠军,并让32年逢韩国队不胜的历史作古,实属可喜。但愿通过此次“打假反赌”,中国足球能够浴火重生,通过“自我救赎”,以一个健康的形象出现在球迷面前。(记者张宗堂)

 

    海利丰"吊射门"事件真相查明 系董事长操控比赛

    在23日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对青岛海利丰足球俱乐部做出取消注册资格、罚款20万元的决定后,海利丰队不服而提出申诉。海利丰到底冤不冤?记者几经周折,采访了有关部门,获悉震惊中国足坛的2009年中甲联赛“吊射门”事件的真相,青岛海利丰在其中的“丑恶表演”也随之暴露在世人面前。 >>>详细

    海利丰遭"极刑"轰然倒塌 12年怪异存在耐人寻味

    23日,青岛海利丰足球俱乐部被中国足协宣判“极刑”:取消注册资格。

    从1998年到2010年,海利丰从生到死的12年,其“怪异”的足球道路耐人寻味,它的轰然倒塌,留给中国足坛一个悲凉的背影和无尽的回味。 >>>详细

    重典治足坛--足协纪委会发言人详析涉假俱乐部处罚

    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以下简称纪委会)新闻发言人周明23日介绍了对涉假足球俱乐部作出正式处罚决定的依据,并宣布了新修订的处罚条例将更为严格,包括“取消追溯时效”、“从重从快”等细则变化。>>>详细

    足协重罚涉假三俱乐部 广州成都降级青岛受"极刑"

    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23日公布了对在联赛中有参与假球和贿赂行为的三支俱乐部的处罚决定,广州医药、成都谢菲联俱乐部受到降级处罚,而青岛海利丰俱乐部则受到了被取消注册资格的“极刑”。 >>>详细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