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一生坎坷 晚年风光

访问次数: 3303                        发布时间:2010-02-25

[字体: ]

说起学习古文,我经常翻阅的不是《古文观止》,是人教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这套书。一共三本,据说是编给中学老师看的,经常翻阅,所以也顺带知道了张中行。所谓知道,是知道个名字,与吕叔湘和王泗原相比,家里人很少提及,偶尔会听到一两句,如果不是后来成了畅销书作家,成了北大赫赫有名的“未名四老 ”,他也就是一个有点能耐的退休老编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张中行晚年的行情之好,让所有熟悉的人目瞪口呆。他的著作开始占据各种排行榜,男女粉丝众多,文化人都以读他的书为时髦。尽管和北京大学没什么关系,只是在这学校读过书,后来作为家属在燕园长期居住,他却成了北大的标志性人物。也不过十多年时间,张中行真正地火了。
  “文革”后期,张解职还乡,孤身回到河北香河老家。有一次来北京看妻女,住西郊的北大公寓,其实就是女儿的宿舍,忽然想到要去八条看我祖父,兴冲冲进城。恰巧祖父出门,没见到,就留下一张纸条。祖父回来看到留言,立刻去信表达未能相见的惋惜,同时为他的不幸遭遇感伤。祖父误以为住的公寓是客舍,想到他在北京工作多年,老来却无家可归,沦为住旅店,不由得忿忿不平。
  除了晚年无限风光,张中行一生确实有很多不如意。如果没有最后的十多年,我们大概根本不会去说他的故事。我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在同一代人中间,张的薪水会一直那么低,从1951年直到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工资竟然从未变过,退休前是125.5元,退休后打七折,只剩下94元,还不够一张大票子。当然,上世纪50年代初期,能拿到一百多块钱,工资也不算低,早已超过了劳动人民的标准。不过钱的多少总是要比较,老一辈人的开销与现代人不一样,一个人工资要养一大家,张中行太太是家庭妇女没有收入,有一个岳母和4个女儿,这点钱自然不够用了,因此读张的文章,会发现“伤哉贫也”经常在字里行间游走。
  张中行被解职还乡,其中牵涉的话题很多,个中原因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反正好事没挨着,倒霉都让他给碰上。他本不是个会据理力争的人,只能逆来顺受,老老实实服从命运安排。
  张中行在凄凉中告别了妻女,一个人回到了乡下,伶仃孤苦地住在快要倒塌的老房子里,一住很多年,冬天没有暖气,房间里是零下3,夏天酷热,室内气温已高达33。这也不是随便乱说,他带着一个可以算作古董的老式温度计,千真万确地记录在案,都写在了日记上,并不是后来的回忆。


  退职还乡的张中行百无聊赖,只能依靠三件事来打发时光。一是写毛笔字,用旧报纸抄碑临帖,虽然有些旧底子,最终也没成为书法家。二是读书,所读之物无非是一些常见古文。三是写作,除了小说什么都写,反正不为了发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结果幸亏了这个第三,当时随便写写,却把埋藏在深处的写作热情给挖掘出来,本来打口井取点水喝,没想到一下子冒出了丰富的石油。
  有人把张中行与张爱玲的遭遇进行比较,这两个人都是作家中的极端。一个少年成大名,25岁之前,差不多把一生该写的好文章都写了。一个是文坛老旋风,快到80岁才突然成功。
  大家都知道张爱玲的“成名要趁早”,而张中行显然也不是故意捱到80岁才张牙舞爪,事实上,他一生都在偷偷写作,只要有机会就贼心不死。上世纪50年代写过,60年代也写过,可是真正能畅所欲言,真正百无禁忌,则是在“文革”后期。据张中行回忆,他的《顺生论》和《负暄琐话》中的一些文字,就写于这个特殊时期。
  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新时期文学已开始萌芽,张中行是个例子,后来风行一时的朦胧诗,写作年份基本上也差不多。新时期文学的大趋势中,张中行走红有个十分明显的慢热过程,比朦胧诗晚,比伤痕小说更晚。他的成功也印证了一个最浅显道理,文章首先得写出来,写总比不写好,好文章只要写出来,迟早都会有人看,是金子自然会闪光。
  当然,作为张中行的读者,我更喜欢他未成大名时的文字,喜欢那种不为大众所理解的淡定和从容。他的功力显然要比年轻一些的汪曾祺更好。与上世纪50年代的右派作家相比,汪曾祺明显高出一筹,与张中行较量就有差距。只是相差了几岁,情况就会完全改变,一方面,青出于蓝胜于蓝,后生可畏;另一方面,庾信文章老更成,生姜毕竟老的辣。(信息摘自2010111《扬子晚报》)

 

张中行作品总览

 

张中行认为《顺生论》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1.《文言津逮》福建教育出版社
  2.《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佛教与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4.《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文言与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6.《负暄续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禅外说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诗词读写丛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9.《顺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负暄三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横议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12.《月旦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13.《流年碎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散简集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群言出版社
  16.《说八股》(与启功、金克木合著)中华书局

 

信息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