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存荣:科学调整结构 创新承接转移

访问次数: 2388                        发布时间:2010-03-10

[字体: ]

【编者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境经济结构。身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又是如何做好优化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呢?38日下午,中国网与中安在线联合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做客《对话百城决策者》,谈如何发挥政策叠加效益、调结构惠民生。

 

以下为文字访谈实录:

调结构要有针对性要注重科学发展

主持人:吴市长您好!欢迎您今天接受我们《对话百城决策者》的专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境经济结构。您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结合合肥市实际,我们该如何调结构?

吴存荣:结构调整是必需的。因为一场金融危机,暴露出我们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调整经济结构有两个层次,一是一、二、三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如何分工调整的问题。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是经济结构调整,根据合肥的发展现状,调整结构同样是我们发展中面临的一项大课题。调整经济结构应该是根据一个地区实际发展情况,产业规模,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

第二个层次,调整的问题就是发展的问题,在增量的过程中,关键是如何科学发展。比如说我们的制造业,怎么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结构调整道路。合肥近年来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前几年,我们就把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优化整合内部产业结构,在做好节能减排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现在大规模发展信息化产业、高效节能的产业(比如说汽车工业),如何节能减排、提高它的排放标准和高附加技术含量。比如发展新能源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培养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上下功夫。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平板显示产业。中国26寸以上的面板第六条生产线今年10月份投产,我们合肥成为中国第一个同时拥有等锂子面板和锂子面板的生产企业。这些产品可以替代进口,都是我们国家以前所没有的。另外还有节能环保等产业、公共安全等。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还应该比较注重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合肥这样的省会城市,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质量,还能同时提高服务质量的增长。现在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主要发展服务外包,会展旅游,文化娱乐,健康体育,动漫产业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形式。

承接产业转移要有选择、有创新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国家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合肥处于“一核”的地位。合肥要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吴存荣: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并不是从现在开始,从几年前就提过这个理念。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参与国际的分工越来越多,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转移的速度也在加快。合肥去年50%的税收是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新增的就业岗位也有很多是来自外来投资企业,而且这个比例总量越来越重,合肥60%-70%的投资是外来企业提供。随着产业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根据安徽特殊的地理条件,优势条件,交通条件等,批准了产业结构转移示范区。为产业转移提供示范,规范转移行为,指导有序转移。同时在更高层面加强沿海地区承接地加速度建设,特别是发挥政府政策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转移来调整区域发展布局,提高产能层次,这也是宏观上调整结构的重要措施。

对合肥市来说,就是要紧紧抓住这样的机遇,进一步提高合肥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合肥地区城镇产业化。“规划”里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比如在环保达标、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在体现以人为本、体现资源节约、利用生态优势等方面。我们在企业产业转移过程当中,就紧紧抓住了规划的这些要点。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省会城市合肥作为“一核”,作为战略调整的龙头城市、核心城市,关键是要在经济总量要有所体现,特别是在结构调整和战略性转移培育方面也要走在(示范区)的前边。

其次在政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先行一步,要有示范效用,为示范区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还有就是要发挥我们省会城市的信息优势、科教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工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带动周边地区联动发展。

只有加快发展 才能在民生工程上投入更大

主持人: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仅要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把“蛋糕”分好。合肥下一步将如何做好这个收入分配工作呢?

吴存荣:总理的讲话很精辟,我也完全赞成这个提法。实际上调整分配,不是就存量的财富大家重新分配,这是不可取的。而是要增加发展,做出增量,就是把“蛋糕”做得更大。在增量过程中,优先解决分配调整国家对社会分配,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挣更多的钱,才能有更大的比例投入到民生当中去。

比如对民生工作的投入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社会保障、医保、养老保险,特别是农村医保改革,推进了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了新农合制度、农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合肥市统筹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与城市低保接轨。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注意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改善他们的生产环境,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这些都在逐步地改善和解决。

主持人:房价也是今年“两会”一个热点话题,在保障居者有其屋上,合肥有哪些举措呢?

吴存荣:关于住房和住房保障制度,总理的报告讲的很清楚,首先要控制少数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后面还有四条具体的措施。合肥这几年已经在做这方面工作。总理提出的四条措施就是总结了各地存在的问题而制定出来的,我也赞成这些措施。

首先要增加民生住房建设。合肥连续三年提高了住房保障待遇,从人均12平方到14平方到16平方。当然,“人均”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困难户住房依旧困难。合肥一方面推行廉租房配租,同时提高货币化覆盖标准。现在合肥市人均方面面积在7平方以下的有1万户,只要他们申请,政府就发租金。这个租金还在不断提高,今年要提高到发的租金能租得起一套住房,大概能租到70-75平方米。这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在旧房危房改造中优先解决住房困难户安置工作。只要是合肥是市民,政府优先安置,无偿安置。农民的安置房,人均一次性解决到位45平方米。城市居民,达不到人均45平方,按照户籍所在人口一次性解决。还有“夹心层”的解决,既要靠市场的处理,又要靠政府的帮持。大中专毕业,外来务工人员在这个城市就业,既买不起房子,租房也没有租金补贴,这个怎么解决?现在合肥建了大量的廉租房,面向这些群体,租金很便宜。还有就是鼓励企事业单位自建住房,建大产权房,不是小产权的。整栋楼的产权属于单位所有,但单位就业人员都可以住,等到几年后买得起房再出去,这样过渡性的周转房已经建了一批。这是为解决“夹心层”住房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三是严厉打击炒房投机行为。不准囤积土地,也不准捂房惜售,50万平米以上的住房土地使用必须两年内建成,如果达不到标准要重罚。

第四就是规范税收制度。让依法依规的房地产企业,既得到合理的利益,也向市场按规定提供相应的质量保证。

主持人:那在物业费征收这一块呢?

吴存荣:物业税的问题非常复杂,特别在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地区,进入到具体操作还要进行试点。目前合肥还没有试点计划。实际上房地产已有的税收政策已经有很多了,包括土地增值税,还是有调控余地,所以要把现有的政策用好。

修改选举法 关键在于比以前有进步

主持人:对于今年的选举法修正草案,您是如何看的?

吴存荣:我很赞同这次提出的选举法草案。因为中国的选举办法具有中国特色,也与发展阶段性有关系。现在中国的人口大幅度增加,这是一个变化。二是中国流动人口已经有这么多了,但户籍改革制度也没有完成,那么现在这个办法也是一个折中的办法。中国地域发达,省区之间人口差距也很大,民族多,所以应该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方方面面的情况,同时兼顾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

修改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进步。办法可以以后再改,有进步就好。但改成各方都满意的法律难度是比较大的。小平同志说的好,“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路。在不断地发展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改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条稳妥的办法。

主持人:这又是一次进步。

吴存荣:类似于直选这样的基层民主实际上在十几年前已经开始实施了。我记得97年我还当县委书记的时候曾经历过村委会的直接选举,那是一种很了不起的重大进步,村里边一直在进行村官直选。直选的过程,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因素,包括老百姓的参政议政的水平,有很多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在直选过程的摸索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今后直选是否扩大到乡镇一级或者更高,现在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了。但是中国这么大、地区差异大,这种试点需要不断的尝试,这也是种进步。

如何保障政府决策科学正确

主持人:作为地方领导,如何保证政府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是为老百姓所想,满足老百姓所需?如何确保这一点?

吴存荣:政府的决策,有几个先决条件。第一必须依法决策,这是尊重法律依法行政。合肥曾对所有的地区法规进行修订和清理,这是一个很大的调整。一是政府出台的文件,因为政府的文件有时效性,经济社会发展太快,必须保证决策的有效性。二是决策程序要规范。比如说土地价格,国家法律规定市场的灵活多样性,政府的任何规定都不能做决策。三是政府出台的文件、规章制度,涉及老百姓利益的,必须受到征询意见和法律审查。一些重大的经济活动,对外交往活动,政府不能直接决定去拍板,要用法律去拍板,要经过法律审查才能签署。这些是政府决策的法律保障。

第二,政府所有决策必须公开,包括对党内的公开,与党委沟通,向人大报告。还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接受舆论媒体的监督。

第三,政府的决策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进行系统的研究、科学的论证后才能决定,不能贸然决策。包括重大思想决策、重大财政支出,要经过一定的规划、系统的研究。

第四,还要有纠偏机制,起码有内部的纠偏机制。不能保证所有的政府决策100%完全正确,有了偏差,要有及时发现的机制,要有及时纠偏的机制,来防止和减少损失。我们要靠监督机制,包括舆论监督反馈的机制,譬如我们的市长热线12345、市长信箱等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机制。这都是重要的信息反馈机制。还有对网络舆论的搜集反馈,我们专门有这样的部门。对于网民的意见,不管正面反面的,特别是对批评的意见,我们主要搜集批评的意见,来检讨我们的工作。

这四个方面做到了,基本上可以保证政府的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

主持人: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信息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