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系列谈之三
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常见病症及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
绩效工资经常出现三种问题,第一种是激励不足,第二种是激励偏颇,最后是激励无效。激励不足是绩效工资没有合理的拉开档次,大家对绩效工资不在乎;激励偏颇是注重经济指标,客观上诱导了过度消费,与医改的目标相违背,导致公共服务不足;激励无效实际上把绩效工资作为原来工资的一部分,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有其名而无其实。
一、激励不足,人才没用好
此种情况下,改革的公立医院往往知道绩效工资的必要性,也愿意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但是缺乏科学的方法,缺乏智库或外脑的帮助,而且总觉得员工内部的收入差距拉开了会抹不开面子,伤了和气,因而实行改革时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医院管理者有思想包袱,受大锅饭的影响,看不清方向,心里没底,所以在绩效工资上,就只来了个“小规模、应景式”改革。这样制定出的绩效工资办法,不能够给真正贡献大的人以应有的报酬,并且难以兼顾医院的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特别是人才的培养,重点科室或部门的支持,实际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要大打折扣,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表面上实行了绩效工资,但实际上没有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没有把管理的潜力挖掘出来。因为绩效工资做得不全面、不彻底,反而困住了自己的手脚,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二、激励偏颇,人才用歪了
因为医院有创收的压力和动力,医生有创收的便利和好处,所以实行绩效工资时,自觉不自觉地就把照搬企业那一套,谁赚钱多就多给谁发工资,赚钱少就少发工资。其结果是,随着医院的发展,能赚钱的科室就风光无限,不能赚钱的就只能忍气吞声。一些部门,特别是涉及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部门,在这种机制下处于亏损状态,得不到发展,一些基础性的发展必然也受到影响,人才培养、人才储备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医务人员的行为也会因此扭曲,即行为总是向钱看,围绕钱说话,并且往往忽视医疗服务的质量,服务态度差。科室往往只开展赚钱的项目,这样就会挤出那些自己麻烦、百姓方便,经济、实用的医疗技术。例如,现在很多医院连打个绷带都要用进口的,这样的结果是器材耗材越来越高档,价格也越来越贵。这种绩效工资的办法是典型的企业的办法,实际上对会医院带来了很大危害,这种危害也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更多的患者和百姓将为此付出代价。
三、激励无效,人才饿跑了
有的医院建立绩效工资制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工作,就用了最简便的方法,把原来工资的一部分换了一个名字,叫绩效工资发下去,这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实际上,同样的绩效工资,有人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部件”刷了“新油漆”,还是沿用原来的工资的单位里,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导致一部分“能人”不愿意在这里干,且通过外出、会诊、异地执业,周末走穴来实现自己的技术价值和物质回报,这种行为带来的影响是:医院职工不但士气低落,甚而能干的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把优质的患者拉到院外的合作单位,把正式工作的医院作为自己的运转站,而把院外作为实战技术演练的场所;报酬方面院内只是拿小头,而院外拿大头。结果是医院面临人才流失、病源流失、财源流失的危机,这都是假冒绩效工资惹的祸。综上所述,这种种表现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市场环境下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标准来做。这样是行不通的,绩效工资不在其名而在其实,应把它和医院改革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根治医院的种种乱象。
总之,激励不足是人才没用好,激励偏颇是人才用歪了,激励无效是人才饿跑了。绩效工资实际上也是国家医改的政策,医院自身的需求和保护医生积极性的需求,也是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