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途同归

访问次数: 2867                        发布时间:2010-03-19

[字体: ]

书对一个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书,得出的体验却大致相同,收获会因人而异。书途有异,“书”途同归。

越读书越觉无知

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

我读书很有限。但可以自慰的是,从小学到现在,四十八九年时间,我没有停止过读书。

我读书至今基本经历了三个过程:被动需要的过程——工作需要、产生兴趣的过程——逐渐喜爱、主动需要的过程——无书不能生活。总结起来,我读的书总体上有五大类。

一是每天必读报、必听电台的新闻广播,现在则偏重晚间新闻及网络新闻。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方面著述。三则是与我的工作有关的专业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金融等专业书籍。四是文史哲。最后,我还会浏览一些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杂书和文章。

坦白地说,没有书我不能生存。苏东坡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我而言,此“竹”应当做“书”解。有一句话我的体会最深:“已知的半径越长,未知的圆周越大”,越读书越感觉自己无知。

读书为什么?我体会读书要处理好六个关系,这样不单对读书大有裨益,对运用读书学来的知识也颇有帮助。

一是知与行的关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拓万丈胸”。读书解惑要与行结合起来,才能读懂。二是薄与厚的关系。书要越读越薄,不能越读越厚。把复杂问题说简单是高级水平,把简单问题说复杂则是没有水平。三是精与通的关系。大量的书是可以通读的,但有的书一定要精读,比如哲学。哲学是地基,其他专业书是楼房。四是读与思的关系。读书要用心,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钱钟书也说过:“不识字的人受人骗,识字的人受书骗。” 五是学与用的关系。单位、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把握方向、用好人才、处理矛盾,读点文史哲,可以更好地工作。六是书与友的关系。读书本身就是交友,还可以净化交友的圈子。正所谓“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人多少是同心。”

不过瘾就不读

慧聪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凡生

一本书,吸引我入迷,我就读,不能吸引我,就扔掉。对我而言,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读着过瘾。因为,只有这样读书,我才能记得住、才能消化吸收。

我觉得一些被热炒的书并不好看。大师的书我会翻,但不会模仿或者背书中的东西,没有用。经济学、法律等系统科学则是例外,这些基础理论必须要好好读。

我读书速度快,除非遇到特别好的地方,一般不会去仔细地琢磨。但是好书要反复看。这就像是吃涮羊肉,爱吃的人不会吃一次就不再吃了,而是会多吃几次,而且越吃越有味。

我从没有把书看做是不得不读、用来学习的工具,那样就太枯燥了。我始终觉得读书是一种消遣和娱乐,不享受我就不读。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一向坚持企业家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就好,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好。    

读书是为了让人与众不同,如果按照同样的规则读书,那读书就变成宗教纲领了。因此,我很少给员工推荐书——他们是80后甚至是90后的人,两代人不可能按照特定的规则去读同样的书。就和我们有的人爱吃甜、有的人爱吃辣一样,如果我给他们推荐,或者让他们之间互相推荐,他们肯定不想看,这样读书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一年读100

零点调查集团董事长袁岳

从本质上看,读书好比喝茶,如果随时在喝,它们并没有太多的差别。只有偶尔“喝”的人才会把读书故事化或者神圣化。现在,99.9%的人都很少读书,一年读100本的人百里挑一。所以,大部分人在看过的书中很容易想到其中某一本不错。

读书对于我已经是一种习惯。正常情况下,我也一直保持这样的读书习惯:两三天读一本、一年100本。看书时,我一般是一目十行,15~20秒读一页。读后大都可以写出书评。

习惯之后,我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都可以看书,床上躺着、厕所里、飞机上、咖啡厅、躺在海滩上……随时随地。坐在车里,车开得再快我看书也不会觉得晕。

出去旅游、游玩的时候我也会带上四五本书,回来的时候就读完了。书就和我在生活中看到的风景、走过的街道差不多,只不过书更加系统、深入。

企业家读书,脑筋不死板就好。换句话说,读书不必要特别杂,但是要读得系统。一个企业就类似于江湖上的一个门派,比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各个派别都有,学会一个方法便可以打天下。这些人读书是为了对实际操作有帮助。如果是大公司的董事长,读书则可以广泛一些,保持视野开阔。只是,这并不等于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平的。企业获得发展空间恰恰是依赖其独特性,这就决定了每个人读书都可以有自己的趣味选择和爱好趋向。

变思想不改世界观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

读书,不是踢完足球之后的冰爽可乐,而是悠闲时刻的一杯奶茶。它应该是人生的一部分,是让人生更美好、更有质感的东西。读书从来不应该是功利的。如果必须总结出读书对我的意义,那么我只想在阅读的时候有意思就够了。

总结起来,我看的书倒不杂,多是一些纪实性的、传记性的。小说一类基本上没时间看。我之所以爱看传记,是因为这些人不管是辉煌、伟大还是跌到了人生的谷底,他们的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感悟和视角,可以让我学到很多。我读的传记大部分是关于企业家的,一些政治家或者艺术家的传记稍有涉猎,再有就是一些写类似于香奈儿等品牌的书。当然,有些是因为人有意思去看,有些是因为事儿好看去看。

对于那种纯粹讲管理的书,我的感觉是:第一,我从来都不认为看那种书有多么时髦;第二,很难说那种书对我会有多大帮助。

书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的思想。在我的认识中,中国的企业家,老一代看书会比较多,新一代看书会少很多,有些“新”人可能完全不看书。这样的情况与企业家做企业的心态有关。如果是创富心态,一定不会有时间多看书;如果是将做企业看成人生一部分,则一定也会把读书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无目的读书

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洪晃

有人读书为了跟人交流,有人读书为了提高修养,我读书一般没什么目的,首先是为了享受。

读书最多的时期是念大学的时候,除了老师留的大量阅读作业,还有自己看着玩的东西。我最喜欢看的是约翰·勒卡雷的小说,这位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讨厌电话、不会打字,用最原始的方式一笔一画写作;他痛恨城市,在一个城市待上三天三夜是他的最大忍耐极限。许多人问到他的小说的真实性,他的答案是:假的,通通是假的。但我觉得他的作品写得很动人,一拿起来就放不下手。现在基本上飞一次欧洲我就可以在飞机上看完一本。

我很佩服西方的历史小说作家,他们在写作前会做非常严谨的调查,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调研能力也令我佩服。此外,我还喜欢看罗素的散文。这些书都是放在家里的床头和沙发旁,没事的时候就泡杯茶,瞎翻翻。我有时候也会专门去读一些关于西方时尚历史的书籍,不能说是认真读,而是有空就翻阅一下,给自己添加点知识。    

个人背景会影响一个人对书的选择。至于改变人生观或价值观的书,我还没有碰到,也不相信它的存在。我觉得被一本书改变人生观的人大概都不大看书,不然怎么被一本书就打倒了。

我一般从当当网和AMAZON.COM上面买书。也喜欢逛书店,但是一般只逛小书店,不喜欢去书城。(刘树桂摘编、整理自《英才》2009年第8期)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