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带就业“效应倍增”

访问次数: 1643                        发布时间:2010-04-16

[字体: ]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扩大就业。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老百姓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创造价值,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
  当前,我省经济企稳回升势头良好,一方面,要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契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就业工作的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增长点。以创业推动就业,固本培源,激发就业倍增效应,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基地孵化:点燃创业梦想
  去年3月,在外打工十余年的肥东县牌坊乡农民刘泽甫告别异乡打工的日子,当起老板。他所创办的京甫时装厂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吸纳就业近70人。
  刘泽甫人生中的这一质变得益于省政府2008年起推出的一项新政:在借鉴城市再就业创业园经验的基础上,决定用3年时间,在产业集聚、返乡农民工集中的乡镇建立300个农民工创业园,实行与城市创业园同样的扶持政策,为农民工创业提供场地支持。
  数字显示,截至今年初,全省建成和在建农民工创业园达253个,505个生产加工项目入园创业,带动3.35万人就近就地就业。
  今年,我省将在继续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的同时,把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任务,在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开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确定了首批82个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我省的合肥、芜湖、淮北、马鞍山位列其中。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推动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创建活动,我们要使城市创业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改善,创业机会不断增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我省将组织开展创业促就业倍增计划,健全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启动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综合运用创业培训、实训等手段,扶持一批大学生创业。同时,不断完善和提高城镇就业创业园()促创业带就业的作用,进一步落实支持创业和自谋职业政策。
  素质培训:锤炼创业本领
  往年元宵节一过,阜南县农民小葛就会去上海打工。今年春节后,小葛选择在家乡接受技能培训。5年的打工经验告诉小葛,吃体力饭,不是长久之计,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才是硬道理。 “非技术工人,干活累、工资少,感觉还低人一等,特别是当企业效益下滑时,光靠出苦力,很容易被淘汰。 ”带着这种想法,小葛如今在老家一个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当起了电工班的学生。他表示,等技术学到手后,先在家乡实践一段时间,明年再出去。
  为了帮助小葛这样的农民工提高就业能力,2009年,省政府将农民工技能培训纳入民生工程,全省包括农民工技能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星火科技培训行动共培训农民工101万人,60%以上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单项能力证书。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全省计划组织农民工培训66万人。
  大学生就业同样存在素质难题。为帮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全省已建立289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11000多个。省就业专项资金安排3000万元专门用于见习计划,确保1万名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按时足额领取生活补贴。
  就业难用工荒这对矛盾近年来可谓形影相随,劳动者素质低下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破解这对矛盾,必须全面推进素质就业。
  要在提升创业能力中促进就业。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调动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
  同时,为提高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将更多地采用定向培训、委托培训、联合培训等形式,实行培用结合,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政策扶持:拓展创业空间
  去年以来,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省及时打出就业组合拳:实施23条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出台11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制定破产关闭企业和困难企业历史欠缴社会保险费核销、挂账、缓交办法,落实企业减负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和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等。
  政策及时雨引来就业甘霖2009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4%;城镇登记失业率3.92%,低于年度控制目标0.68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1%;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98%的返乡农民工返城就业。
  据预测,今年全省城镇需要安排就业超过115万人,而城镇新增就业仅为48万人,还有近70万人就业缺口。我省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大学生、农民工、城镇特困家庭三大群体仍是今年我省就业的主要矛盾,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高技能人才、装备制造业技工严重不足与初级劳动者严重供过于求的矛盾同时存在,皖北地区劳动力供应严重过剩与沿江部分城市相对短缺并存。
  225,为全面落实我省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和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皖北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序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为皖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我省正式启动皖江城市带与皖北地区劳务对接活动。启动当天,合肥、芜湖、巢湖等市102家企业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今年,我省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达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2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计划控制在4.5%以内。稳定并扩大就业,仍是未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继续执行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