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城远眺
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入全面推进新阶段
中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上海浦东18日迎来开发开放20周年纪念。从特区、新区再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在国家层面上推进的地方改革试点正在进入全新阶段。
4月初,辽宁省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加上此前已经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目前中国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8个,并基本形成东中西部互动的试点格局。
在改革的具体任务和分工上,8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也各有侧重: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主要对加快开发开放,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探索;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验;重庆市和成都市的改革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沈阳经济区的改革主题是新型工业化。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说,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经济特区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
“如果说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引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性变革,那么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就是为科学发展破题。”孔泾源说。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万曾炜说,改革试验区一方面要结合本地特点积极争取中央部委的创新政策放到本地来先行先试,另一方面要对本地现有的行政、经济、社会体制进行调整,努力探索出全国都能借鉴的先进经验。
在浦东南汇“两区合并”后,行政人员有所增加的浦东新区依然坚持探索建立适应大区域特点、体现扁平化特征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浦东共设置19个政府机构,每万人机关行政编制为4.8人,分别相当于上海市各区县平均数的70%和50%。
在去年将46个政府工作部门减少为31个,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务减少近200项的基础上,深圳今年开始全面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今后深圳公务员将被细分为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等三个类别,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都将打破“铁饭碗”,实施聘任制。
国家发改委总结认为,几年来,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当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改革探索,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突破。
“实践表明,将改革措施通过试点逐步推开,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孔泾源说,“我们希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够担负起历史重任,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的历史新起点。”
一个“新”字,让浦东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第一个国家级保税区、第一个外资百货公司,第一个开展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
短短几年间,在浦东诞生的种种“率先”、“第一”,让全国及全世界备感惊讶。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