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发展事关全省大局。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充分肯定了皖北地区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 “阜阳已连续6年,亳州、宿州连续4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市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一个个翔实的数据充分表明,皖北三市六县整体经济企稳回升,与全省增幅差距有所缩小,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2009年,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22%和10.1%,与其占全省42.1%的人口极不匹配。
“解决皖北问题的根本是发展,大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已形成共识。欲求科学发展路径,必先突破发展障碍。制约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人才断层问题突出……常委会组成人员在深入思考中为皖北发展献计献策。
在今年的省人代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现在我省有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等核心区域发展战略,皖北地区不“圈”不“带”,靠什么加快发展?“一靠自身努力,二靠政策支持。 ”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省里“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一手抓皖江,一手抓皖北,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让皖北地区边缘化。特别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新的形势进行修订完善和扩容升级,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结合编制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加快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财政补助、电价补贴、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皖北市县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突出支持金融业发展,特别要把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使其尽快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同时积极探索设立皖北地区发展基金;进一步拓展市与市结对合作的领域,通过共建开发园区推进长三角及合肥、沿江城市部分产业向皖北三市六县转移,推动县(区)与县(区)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支持皖北地区政治、文化生态建设。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