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的“窃窃私语”声、珠穆朗玛峰山顶的风声、花儿开放时的天籁之音……前不久,合肥“全球音谷”创意村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利用其丰富的声音资源,在网上开设 “声交所”,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卖声音”。
绿色、低碳、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这就是新兴文化产业的魅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我省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夺人眼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我省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朝阳产业逆势迎春
2009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不再只是“搭台”,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昂首登上了经济振兴的“前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面前,文化体制改革破冰攻坚,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我省见事早、行动快。省委、省政府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列入“
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开园两年来,吸引国内外游客36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5亿元,仅次于黄山;时代出版“借壳”上市,皖新传媒首发上市,一路上扬,表现不俗;网络游戏、动漫、手机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魅力无限;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0亿元,首次超过同期汽车工业增加值……实践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09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今年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其中就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今年以来,各地、各相关部门从政策保障、体制创新、资本对接等方面入手,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文化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投资热点资本青睐
“这是资本市场的一片‘富矿’。 ”文化产业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2006年5月,安徽文化产业以集团军形式第一次赴境外招商引资,一下签订30个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达12.5亿美元,成为第二届徽商大会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借助徽商大会的平台,我省累计签约文化产业项目244个,协议引进资金108亿美元,签约落实率达51.6%。
美国华纳、英国星火、瑞士荣格等知名跨国企业和清华同方、浙江横店、广东碧桂园等一批国内500强企业,与安徽文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深圳华强落户芜湖,一期工程方特欢乐世界魅力无限,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住宿业的快速增长,让更多投资商和地方政府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前景和魅力。”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
对文化产业青睐有加的还有金融企业。
落户马鞍山动漫基地的浙江和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前些年,我们在贷款上吃了很多‘闭门羹’,在银行看来,一打创意还不如一块砖头牢靠。今年,一些金融机构主动找到我们,了解我们的金融需求,文化产业成为了投资的热土”。
打造快车拉动消费
“全家每月看一次电影,加上平时买的音像、书刊,大概一共花费300元左右。 ”家住合肥马鞍山路的沈海感慨,孩子要娱乐,大人要充电,一家人在文化消费上的支出正逐渐增加。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一份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正逐年增加,2005年,人均仅有 313.63元,而2009年,已经增至587.48元。
多年来,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之车动力不足。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消费之车的动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教育、住房、购物等各类消费中,文化消费异军突起,引人关注。
“社会发展规律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其居民的文化支出总量将呈现爆发性增长。而目前我国居民文化支出总量仍处较低水平,国内居民文化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省社科院研究员康福升说。
借助于数字和IT技术的不断 “升级”,我省文化产业的链条越来越长,文化产品的外延也越来越大。演艺娱乐、会展旅游、艺术品和工艺品、动漫游戏、数字产品、创意设计、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数字出版、高清电视、付费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产品……这些层出不穷的文化产品,既有精神内核,也有物质载体,关联度高、覆盖面广,丰富了现代人八小时之外的生活。
创意灵感的介入,也为文化产业添上一抹亮色。具有创意的艺术设计,富于精彩的创意思维,嫁接在制造业、纺织业,便会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今年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其中就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参会的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文化产业是绿色经济、低碳产业,可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
好风借力,乘势扬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安徽的文化产业必将书写更加华彩的篇章。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