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宁夏银川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深入总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经验,
此次检查评估采取“两查一会一评”的方式,“两查”即:一查落实乡镇机构改革相关的文件材料和制定的配套措施;二查实地检查全市27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设置情况,从硬件配套设施和制度上墙,到具体便民服务事项和流程设置,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一会”指以座谈的形式,听取乡镇负责人落实改革任务的情况汇报,重点围绕乡镇扁平化开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后能否达到“一站式”服务总体要求,推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是否顺畅,“一票否决”和“评比达标表彰”清理是否落实到位,以及乡镇干部管理和绩效分配机制是否完善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座谈。“一评”是按照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任务,将具体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总体评价估量各县(市)区乡镇机构改革的落实情况,并对检查评估不符合要求的乡镇进行通报。
从检查评估的总体情况看,全市各乡镇都能按照自治区、银川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落实改革任务,目前各乡镇的行政和事业机构配置合理、规范,各便民服务中心运行顺畅,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各项工作的开展,初步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和效果。概括起来,就是理顺了“一个关系”,做到了“一个加强”,凸显了“四大亮点”,实现了“三个转变”。
理顺了“一个关系”。即理顺了乡镇和业务部门的责权关系。通过改革,明确了乡镇职能和工作重点,强化了乡镇制定和执行产业规划、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事业保障等方面的职能,对于业务部门安排的专项工作做到了积极协调、认真组织、主次分明、责任明确,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和业务部门的责权关系。
做到了“一个加强”。即加强了服务“三农”的力量。通过调整隶属关系,把农业技术人员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大大提高。同时,积极与业务部门协调配合对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建立派出部门、乡镇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初步解决了过去“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问题,为农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保障。
凸显了“四大亮点”。一是各乡镇实行了扁平化管理。不再保留原乡镇机构和事业站所,根据党政综合、经济服务、社会事物管理、公共服务四大块工作,整合职能,综合设置3个行政机构和3-4个事业机构。乡镇党政领导根据分工,分别兼任各机构的负责人,直接负责各机构的管理运行。原乡镇行政机构和事业站所中层领导全部充实到基层,集中精力从事相关业务工作,既强化了服务职能,又缓解了一线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减少了办事环节,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二是实现了再造乡镇工作流程。对乡镇目前承担的所有行政管理事项和服务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各乡镇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减少了办事环节,进一步明确程序、时限和质量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实现了乡镇领导配备的改革创新。为使乡镇领导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抓农村经济发展,将以往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一肩挑”,人大主席单设的模式改革为乡镇党委书记兼人大主席、乡镇长单设的模式。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已全部按照这个模式配备了乡镇领导。四是各乡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按照“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便民服务要求,各乡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将与群众生产息息相关的司法、民政、土地管理、计划生育、政策咨询、粮食补贴、医保、社保、农保、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补贴等20多个事项统一纳入到中心,变分散办公为集中受理,并为群众开展无偿代理服务。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窗”、大事不出“门”,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群众,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保证了乡镇领导干部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经济建设。
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工作重心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转变。干部由以往的开会命令,对实情掌握不够充分,而造成干群之间有距离的工作模式,变成赴工作“第一线”,摸实情、理思路、出实招,自己率先一步干起来,做给群众看,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干部工作作风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干部在工作中由过去的“大锅饭”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向直接参与工作,有具体服务目标项目转变,减少了人浮于事,难于管理的弊端,工作作风从“务虚”到“务实”转变,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更加亲民、为民、利民。三是服务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由原来的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务”转变。(宁夏银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马海伦 供稿)
信息来源: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