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推进机制,出台一套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创新一套科学承接体制机制,设计一套成效指标考评体系……在创新精神推动下,在科学承接“路线图”引导下,短短4个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高效有序展开,八百里皖江风生水起,展现无限生机与活力。
构筑保障体系
借鉴成功经验,创新建立组织政策架构。
建设示范区,干部、人才是支撑。省委常委会决定,“芜马巢”、“安池铜”两个集中区管委会按正厅级设置。
推进示范区建设,急需创新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
先行先试,结合实际创新规划。省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两个集中区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及建设重点。各市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在6月底前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9个专项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尽快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全面、层级明晰的示范区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
优化服务环境
承接产业转移,全国各地的硬环境日益趋同,竞争力日益体现在政府效能、发展环境等软实力上。我省将“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原则位列示范区规划“四项原则”之首,对示范区创新政务服务、优化政务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立法添保障。今年省政府立法计划“亮点”之一,就是着力护航皖江示范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两大平台建设,涉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条例、优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法制环境若干规定等5件立法计划,创单项立法年度纪录。近日,省政府法制办公布优化示范区法制环境若干规定(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该规定明确,区域内保持行政决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制定规范性文件不得违法设定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事项,不得违法增加投资者和企业义务、违法限制投资者和企业权利等。
扩权强县保承接。
服务示范区,确保建设用地。
创新承接机制
当前,皖江城市带有6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经济园区,但是,这些开发区普遍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承载能力较弱等问题。承接产业转移不可能一劳永逸,体制机制创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走出一条科学承接新路径。
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承接水平。今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各市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中”要求,努力推动现有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壮大一批园区,引导园区在承接中培育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走特色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形成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创新承接模式,探索园区共建。各市敢为人先,破除体制机制制约,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吸引产业链式转移,京东方六代线项目落户合肥带动上下游1000亿元产业集聚。借鉴“飞地经济”模式,合作建设“园中园”,马鞍山与上海徐汇国家级软件基地合作共建马鞍山软件园,与香港一家企业合作共建游戏动漫产业基地。滁州开发区与南京高新区合作共建宁滁产业园。
着眼可持续发展,省及各市严控政策导向,严把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严禁高耗能、高排放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力争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走出一条“绿色承接”的示范之路。
创新体制对接,共享发展机遇。各市竞相创造条件,深化投融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体制改革,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与先进地区在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市场准入、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共建共享、统一政策,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区域发展分工,力争把示范区建成“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
相关链接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