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批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巡礼

访问次数: 2490                        发布时间:2010-06-30

[字体: ]

【按语】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领导干部党史教育,根据省委部署,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评选出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10家单位为我省第一批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为庆祝建党89周年,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现对基地情况作简要介绍。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风景秀丽的泾县云岭镇。云岭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望长江,山川秀美,风光旖旎。
  1937七七事变后,南方814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同年1225,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并于193882进驻云岭,直至19411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部在云岭近3年时间里,是新四军向华中敌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叶挺、项英领导下,新四军将士活跃在大江南北,英勇抗敌,创建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军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61年,新四军军部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7月,陈毅元帅题写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建立。现保护旧址点有军部司令部、烈士墓、叶挺桥等,新增了云岭碑园、叶挺铜像广场等。馆内4000余件珍贵图片、文物,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的一页。
  皖西烈士陵园
  皖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它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三大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的发祥地,也是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和战斗过的地方。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英雄的皖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先后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许继慎、舒传贤、周维炯、刘淠西等一大批革命英烈。为永远纪念革命先烈,党和政府1953年在六安市兴建了皖西烈士纪念馆,1989年更名为皖西烈士陵园。
  陵园位于六安市中心的九墩塘畔,由纪念区和浏览区组成。纪念区位于陵园中央,有革命烈士纪念塔、许继慎烈士塑像、皖西籍108位将军事迹陈列馆、悼念广场以及祠、亭等多处纪念建筑设施。浏览区环绕在陈列馆四周,由日月塘、拱心桥、林阴绿带等构成。陵园雪松傲立,翠柏长青,鲜花盛开,四季如春,烈士塔、将军塑像、主体雕塑、纪念石刻等纪念设施掩映其中,浩气凛然,雄伟壮观。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1948116开始,1949110结束。两大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历经66天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55.5万人,以我军的大获全胜而结束,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丰碑。
  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从194811231225,前后23天。我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一部并肩作战,在濉溪县双堆集地区歼灭了国民党嫡系精锐部队黄维兵团。双堆集之战,前承碾庄圩之战,后启陈官庄之战,对于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具有关键意义。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濉溪县双堆集南端,分为纪念塔、纪念馆、烈士墓三部分。陵园内的纪念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南部的尖谷堆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期间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合肥蜀山烈士陵园
  蜀山烈士陵园位于合肥市西郊大蜀山风景名胜区,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我省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蜀山烈士陵园的前身为安徽省烈士公园,始建于1955年。 19763月,成立合肥蜀山烈士陵园。陵园现由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纪念碑、大蜀山革命公墓、悼念广场等部分组成。
  安徽革命烈士事迹纪念馆陈列着全省有代表性的、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190位烈士的事迹,其中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者、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者之一陈延年,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许继慎,安徽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王步文,无产阶级革命家罗炳辉等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王步文烈士英勇就义前高声朗诵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 ”这是烈士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誓言,也是烈士的崇高品质、高尚志向和革命人生观的真实写照,永远激励着后人。陈列馆存有450幅图画及烈士手迹、名人字画、领导题词等,还有全省各市县的烈士英名录。
  泗县烈士陵园
  泗县是著名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无数革命先烈曾在这片土地上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彭雪枫、江上青烈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泗县烈士陵园位于泗县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64年。园内建有彭雪枫烈士纪念馆、雪枫亭,江上青烈士纪念馆、江上青烈士铜像,百米纪念碑廊等建筑物,陈列着彭雪枫、江上青、王子玉、魏正宾、曹化东等烈士的英雄事迹。
  彭雪枫是我军的杰出军事家和优秀指挥员,是红军时代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抗战爆发后,彭雪枫奉命到豫皖苏地区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为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新四军抗日力量,做出了杰出贡献。1944911,彭雪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7岁。
  193811月,江上青被中共安徽省工委任命为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 1939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江上青为特委委员。他创办《皖东北日报》和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促成抗日统一战线,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9年8月29,江上青在泗县小湾村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
  王稼祥,泾县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在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拥护由毛泽东指挥红军。之后,王稼祥作为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成员,与周恩来一起协助毛泽东指挥军事,取得了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19437月,王稼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王稼祥:他对遵义会议的召开,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从教条、宗派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 ”王稼祥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稼祥纪念园坐落在芜湖市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上,西临长江,东望赭山,始建于1986年,由生平陈列馆、综合馆、藏馆等部分组成。王稼祥生平陈列馆设有六个展厅,分别介绍了王稼祥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中的重大贡献和丰功伟绩。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巨大风险按下了18个鲜红的手印,秘密搞起了大包干,也就是将全村土地包干到各家各户耕种,各家各户完成上缴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18个红手印,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改变了原来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小岗村也由原来的讨饭队变成了冒尖村。随后,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大地迅速推广开来。
  为真实记录这段珍贵历史,弘扬大包干精神,省及滁州市、凤阳县共同投资兴建了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纪念馆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题写馆名,2005年建成开馆。纪念馆共分为溯源、抉择、巨变、崛起、关爱五个部分。展览内容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和它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
  蚌埠优秀儿女为争取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了长期英勇卓绝的斗争,许多烈士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蚌埠地区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儿女,有姓名可查的达千余人。
  大革命时期,蚌埠地区建立了早期的中共党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蚌埠是中共长淮特委机关所在地,长淮特委在这里领导着沿淮十余县广大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蚌埠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领导蚌埠人民在淮海战役胜利的炮声中迎来了蚌埠的解放。
  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曹山,19928月建成开馆,整个建筑由纪念碑、陈列馆和广场三部分组成。陈列馆内的大量图片和实物生动再现了在党的领导下,蚌埠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这里还陈列有大革命时期在安徽殉难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杨兆成烈士、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长淮特委书记朱务平烈士、抗战时期秀才游击队的创始人李文宗烈士的事迹。阜阳四九暴动旧址纪念馆
  四九暴动旧址纪念馆位于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王官集行政村北侧山丘上,1959年建立,由纪念碑、陈列室等组成。陈列室10间展室,分别陈列有早期阜阳党组织发展概况及阜阳近代史、四九暴动有关史实、四九暴动时用过的武器及烈士的遗物等。
  192849,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在这里组织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有驻阜阳的国民党高桂滋部第十九教导团、杨虎城部第十军校学员。起义发生后,由于攻占阜阳城的战斗失利,起义军遂分兵转移,一路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率领西行;一路由杜聿德等率领与农民赤卫队会合,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建立皖北工农红军。后因反动军队围剿,起义军弹尽粮绝失败。魏野畴、杜聿德、乔锦卿等大批党的优秀儿女在起义中英勇牺牲。这次起义虽历时不长,但它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建立了我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黄淮平原上第一次建立了工农红军。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位于风景秀丽的巢湖市庐江县汤池镇南。 19394月下旬,新四军军长叶挺亲赴庐江县东汤池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5月中旬,江北指挥部正式成立,张云逸兼任指挥,徐海东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兼政治部主任。指挥部下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新四军江北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进行战斗200多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取得了反扫荡、反摩擦斗争的胜利,创建和巩固了皖东抗日根据地。
  1994年,汤池镇政府兴建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了2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和文献资料,系统地介绍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组成、发展、壮大的历程。纪念馆的内容包括抗战中坚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江北游击纵队坚持皖中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五、六支队在皖东皖南事变北师的诞生等,热情讴歌了新四军江北部队将士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
 
 
                                                          (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