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 带来活力无限——庐江、南陵、休宁三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调研报告(二)

访问次数: 5220                        发布时间:2010-07-02

[字体: ]

【编者按】中央编办召开乡镇机构座谈会,会议交流印发了6篇地方乡镇机构改革的典型材料,其中刊发了我省4篇,本文是第二篇。

 

机制创新  带来活力无限

——庐江、南陵、休宁三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打造服务型乡镇政府,是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切实做好为农服务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乡镇事业单位作为乡镇政府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平台和载体,长期存在着功能异化、效率低下、服务缺失等问题,作用难体现,农民不满意。2000年的乡镇事业改革在“瘦身减员”方面取得大的进步,但运作管理机制问题很少触及,为农服务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20056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首次将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作为改革重点,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改革理论上的创新和改革实践上的突破。试点工作的开展,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同时也引领着乡镇机构改革开始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最突出的反映在,乡镇事业单位通过改革,新的运作管理机制初步形成,生机活力初步显现,服务产品的逐步增多,服务质量日益提高,农民满意度明显提升,一种新型的县乡工作关系正在形成。最近,我们在全省18个先期试点县中选择了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各不相同的庐江、南陵、休宁三县着重就乡镇事业单位“改什么、怎么改”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改什么

(一)改体制,深入怪圈难作为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始终是乡镇机构改革的热点和难点。热点所在,是管理体制的“收”与“放”,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各执一词,难点所在,是农民服务难实现,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无心”解决。2000年以前,县级以上主管部门以“加强工作、调整体制”之名,尽力向乡镇伸腿伸手,乡镇事业单位的数量达到24000多个,人员达10万之众,其中尚不包括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800多个,人员1.6万。以庐江为例:人民公社时期,每个公社只有农技站(4人)、广播站(2人)2个事业单位,到2000年时,该县每个乡镇有事业单位11个(不包括卫生院、中小学、公安、地税、工商所),事业单位人员6070人。相对于这种人多势众的状况,乡镇抱怨“看得见管不着”,农民反映“田头不见店里见”(经营农资),“需要服务先得买(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要想下地先上(酒)桌”。农民得到的服务没有多少改善,乡镇事业单位反而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2000年乡镇机构改革时,乡镇事业单位由县管变成乡管,机构精简了12000个,编制精简了43400。乡镇感到“功能加强了”,县直部门又抱怨“网破了、线断了、人散了”,技术人员感到“技无所用,不务正业”,农民则反映“小牌子换成大牌子,还是那个熊样子”。乡镇事业单位究竟谁来管的问题再次被热议,但“怎么做好为农服务”却很少有人顾及。

(二)改机制,步入发展新天地

从调研情况看,三县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各不相同。庐江县基本沿袭原来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乡镇设4个事业单位,定编3040名;南陵县乡镇只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计生服务中心两个事业单位,设置公益性服务岗位340个,取消编制管理,实行岗位管理,人员聘用,人事档案交由县人才中心代管,合同一年一签;休宁县结合着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实施,在乡镇只设一个“为民服务中心”,人员实行编制管理。三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部采取“以钱养事”的运作机制,为农服务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基本实现了“投入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政府省心、干部尽心、农民称心”。

“投入到位”——关键是经费落实到项目,钱都用在刀口上,政府省心。南陵县06年共在农村公益服务上投入2210万元,安排的385个项目件件有实效;休宁县06年在春秋两季动物防疫上安排项目资金70.5万元,牧畜免疫率禽流减免疫率均达95.4%以上。07年该县实施“村村送电影”项目,安排资金    万元,放映电影310场,受到了乡村群众热烈欢迎。县直部门和乡镇反映,以前搞农技推广服务,主要靠行政推动,“钱没少花,活没少干,效果只在总结里见”,现在主要靠项目推动,政府只需抓立项,抓标准,抓考核,抓兑现,“每一分钱都花的物有所值,政府省了心,农民得实惠”。

“管理到位”——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头,有实绩才有效益,技干尽心。目前三县对乡镇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全部采取“人跟项目走,责任(合同)管理,考核兑现”的方式,人人身上有责任,每个运作环节有标准,过程考核,绩效挂钩,奖惩兑现。工作人员精神面貌上焕然一新、工作作风显著变化,经济效率明显提高,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可喜现象:混日子的少了,干实事的多了;扯闲淡的少了,学业务的多了,泡办公室的少了,跑田埂的多了,一个全员干实事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同时,由于采取绩效挂钩的分配方式,技术人员个人所得也有大幅增长,积极性普遍提高。休宁县商山乡防疫员程利文06年防疫劳务报酬达到8000元,比05年增加了5000元,他深有感触地说:与其泡在办公室拿几个死工资,不如做好服务多得实惠。

“服务到位”——关键是服务落实到签单,农民认可就是标准,农民称心。“花钱买服务,终端是农民。服务好与坏,农民来签单”。三县通过改革考核办法,把考核权交给农民,迫使技术人员尽力工作,尽心服务。“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农民打叉叉”,从而保证了服务真正落到了实处。休宁县畜禽强制免疫工作中实行“三卡”管理(农民签字卡、乡镇领导签字卡、县畜牧水产局审核卡),突出农民签单,确保服务到位。庐江县委书记范洛森说道:让农民对服务签单,实质上是对农民主体地位的确认,是让农民对政府行政行为作出评判,这不仅是管理方式的改革,更是政府行政方式的革命。调研中我们欣喜看到,农村中党群关系由于服务的逐步落实而进一步融洽,乡镇政府的公信力随着服务的逐步完善而进一步提高,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二、怎么改

三县的改革做法,可以归纳为“四改—鼓励”。

一是改革投入机制,推行“以钱养事”。改变过去按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的投入方式,把公益服务“项目化”,实行项目预算投入,合同管理,履约兑现。庐江、南陵县的做法是:年初由乡镇与县直部门会商公益性服务项目上报县政府,由县政府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和农民实际需要,按照“注重经常性服务,兼顾临时性、突发性服务”的原则,统筹确定公益性服务项目总盘子,落实项目经费,分别下达县直主管部门和乡镇;乡镇政府按照项目科类、数量和质量要求制定具体方案,发包给事业单位,再由事业单位与承接人签定合同,乡镇政府根据履约情况兑现项目经费,县直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技术支持把关,并参与考核。投入机制的改革,较好地解决了政府投入与农民需求的对接问题,同时,也为公益服务有效实现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二是改革用人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庐江、休宁乡镇事业单位虽然实行编制管理,但人员管理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南陵县乡镇事业单位取消编制管理,实行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合同一年一签。三县的共同做法是,严格考核,实行末位待岗制,并把淘汰与分流作为常态用人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用人机制的改革,较好解决了“养兵与打仗”问题,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探索了新经验。

三是改革分配机制,推行绩效挂钩。打破原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构成,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基本工资为原工资构成的70%,作为生活费发放;绩效工资为原工资构成的30%并上浮30%,根据年终考核情况,拉开档次,一次性兑现。对考核末位者,只拿70%的基本工资;造成失误或损失的,扣基本工资的15%;对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另给予一定奖励。分配机制的改革,充分利用了工资分配杠杆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事业单位分配上的大锅饭问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工作作风的改变。

四是改革考核机制,推行多级考核。改变原来的考核模式,变“一级考核”为“三级考核”。一是年终由乡镇政府对事业单位履行合同情况进行考核,兑现项目经费;二是由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着重考核个人项目合同完成情况;三是组织群众着重对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考核,并将群众考核作为主要考核依据。考核末位者待岗,待岗期半年,或仍从事原工作或安排其他工作,期满考核仍不合格的,或连续两年考核末位的予以淘汰(解聘分流)。考核机制的改革,抓住了事业单位管理的牛鼻子,较好地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农民认可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使得考核工作由“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或走过场”变成“较真比武”,考核工作开始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

五是鼓励技术人员发挥所长,走向市场。庐江、休宁出台了专门文件,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服务或技术入股形式参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大户的经营活动。对于从事短期或项目服务的,允许获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对于与上述市场主体签定长期服务合同或技术入股的,三年内原身份不变,乡镇发给原基本工资的50%,待遇由受聘组织决定,管理上实行乡镇与受聘组织共管,以受聘组织为主。

三、几点认识和建议

通过对三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的调研,我们认为,三县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解决了改革的“农民参与、农民认可”的问题;三县经验的宝贵之处,在于为我们提供“改什么和怎样改”的鲜活实例,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改革的规律性的认识,有序有效地推进改革不断深入,是难得的实践和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我们有三点认知:

第一,为了农民,依靠农民,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事业单位已经经历了多次的管理体制调整和机构改革,但05年以前的调整或改革,农民的要求和呼声被忽视,大家热炒的是体制,关注的是权力,农民形容为“公鸡打架”;05年以后开始的深化改革,农民的要求和呼声被重视,大家关注的是服务,注重的是实现,农民称道是“五马拉车”(县政府、县直部门、乡镇政府、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农民的积极参与,解决了改革的动力问题,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进程。正如农村改革30年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只要抓住了“为了农民、依靠农民”这个核心问题,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就能走出困境,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二,创新机制,改善服务,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调研中的三县自然经济条件和乡镇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互不相同,但改革的共同点,就是瞅准了“改机制”这个突破口,围绕着“怎么改”做了大量创新型的工作,因此,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创新机制的成功实践,解决了改革的抓手问题,已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乡镇事业单位的运作管理模式。正如三县改革经验表明的那样,只要抓住了“创新机制,改善服务”这个关键问题,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才能突破难点,产生效益,给农民带来实惠,给乡镇事业单位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第三,重点突破,全力推进,是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当务之急。

农业税取消之后,农村中公益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综合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县的改革实践证明,创新机制,实行“以钱养事”,不仅是缓解现时因投入不足导致服务短缺矛盾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看准的路子,应是深化改革的重点。从全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的情况看,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一方面,还有相当一批地方,至今在“改什么、怎么改”上还没有理出头绪,也有的地方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没有力度,改革难见效;另一方面,即使像调研中三县等一批工作开展较好的县,也存在着“以钱养事”项目覆盖范围有限,需要不断拓展,不断改进完善等问题。下一步,应着重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明确要求,强力推进。要把推行“以钱养事”作为改革重点来对待,作为任务来要求,加强督查,强力推开。县乡政府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机构编制部门要在牵头组织上下功夫,财政部门要在项目预算管理上下功夫,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技术支持把关上下功夫,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和合力,确保改革任务落实,争取改革见实效;二是不断实践,深入推进。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和农民需求,推动“以钱养事”向三个方面延伸:向公益服务全领域延伸,努力实现公益服务全覆盖;向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农村市场主体延伸,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向经营性服务领域延伸,努力增加服务总量,在做好服务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服务,推动乡镇职能进一步转变,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