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编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努力创新工作机制,认真做好“管住、管活、管好”机构编制这篇大文章,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转变工作方式,探索统筹管理
一是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将工作重心由批机构、批编制逐渐向研究机构职能和人员结构转移,通过强化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领导职数、编制员额、人员结构的管理,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配置,努力构建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是由控制式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逐步淡化一味控制、一味精简的管理理念,从有利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该控制的严格控制,该发展的支持其合理发展,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
三是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并用转变。把行政手段和经济、法律手段结合起来,实行综合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强化管理措施,夯实管理基础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每年年初,该市都组织召开高规格的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市编委领导亲自宣讲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近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编办和中纪委、监察部连续出台一系列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后,该办抓住机遇,迅速行动,开展了“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宣传月”、“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全市营造了理解支持机构编制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该办以“两办”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防止违反机构编制纪律和法规问题发生的意见》,重申了各项机构编制管理原则,并特别强调将编制使用事后备案改为事前审核监督。之后,又印发了多个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机构编制综合约束机制。
三是推行了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化管理。该办在全面推行《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基础上,2009年总结管理经验,定制了专门软件,通过半年时间的审核、录入,建立了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效能。
四是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从2005年开始,邢台市编办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机构编制“阳光工程”,在各级党政群机关和有独立办公场所的事业单位悬挂《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栏》。截至2009年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实现了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全覆盖”,县乡机关全部实行了政务公开,建立了定期公开制度,规范了公开内容。2005年以来,累计对80个市直部门进行了主要领导干部机构编制离任审计,增强了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遵守机构编制规定的自我约束意识。该办连续6年向市编委提交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报告》,分析问题,提出建议。2009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机构编制自查整改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一县一策”的办法进行指导,使各类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三、创新工作机制,服务发展大局
一是围绕重点热点工作,切实加大机构编制支持力度。对于涉及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关系民生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及时整合机构,调整职能,努力解决影响发展的机构编制问题。比如,为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有效增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通过整合、调剂等办法,将3个事业单位进行整合,组建了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该中心仅一年时间就为“三年大变样”提供了30亿元的资金支持,打破了城市发展的资金“瓶颈”。为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的情况下,通过增挂牌子、内部调剂的方法设立了国有企业职工安置中心,使3万多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门报道。
二是完善并切实实行总量控制下的编制动态管理。积极探索实行部门之间职能调整与人员“带编划转”相结合、“人随事走”、“编随人走”等措施,完善事业单位空余编制统一管理、系统内总量控制制度,共收回空余事业编制1086名,其中调剂使用了416名编制用于继续发展的事业单位。在一些重点工作专业人才招聘中,都采取了系统内调剂编制的措施,实现了“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
三是强化支持人才引进的编制政策。针对全市人才总量小,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缺乏的实际,制定了总量调剂和预留各部门自然减员数15%用于人才引进的专项编制制度。2009年,积极调剂编制,支持市直事业单位引进了硕士以上研究生94名,并开展了2010年度引进人才编制需求情况专项调查。
四是深入开展机构编制问题意见征询和排查工作。2009年,该办在市直机关开展了机构编制意见征询和问题排查,梳理出5大类90个问题,分别提出了处理意见。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多数部门人员老化和出口不畅等问题,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减员手续和及时补充机关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执行机关增减人员政策,积极推进了公务员队伍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