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至6月,阜阳市直800名干部分成5个批次,奔赴合肥进行短期培训。市直45个部门145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班子大部分成员和业务骨干,分别由分管副市长带队,先后在合肥举办了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经济发展、行政管理、农业发展5个专题研讨班。
发展先从干部“突破”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是省内第一大市,综合实力雄厚,产业积聚已成规模,经济辐射能力强,正处在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而阜阳地处皖西北,属欠发达城市,1000万人能不能富裕起来,直接影响到安徽在中部的率先崛起。
在促进安徽崛起方面,合肥与阜阳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基于此,省委、省政府决定让合肥与阜阳开展结对合作,让合肥助力阜阳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对于阜阳来说,合肥的优势不仅仅在于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合肥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可以为阜阳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样本。为此,阜阳市委、市政府决定首先在“人”的方面实现对接,从干部培训上“突破”。
比较之中发现差距
在合肥,来自阜阳的学员眼见省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火热忙碌的生产场景……他们听了合肥市市长吴存荣《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合肥跨越式发展》的专题讲座,听取了党校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听取了合肥有关部门的经验介绍,震撼之中看到了差距。
“合肥的做法和经验是干出来的。 ”阜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史春感叹,通过学习,看到了阜阳与合肥的差距。阜阳市招商办主任于效堂说,2009年合肥市招商引资总量为1040亿元,是阜阳的7倍多,这个数字是惊人的。阜阳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有不少优势,也做了不少努力,但与合肥比起来,无论是思想解放的程度、发动的广度,还是操作的水平和深度都有很大差距。
坚定信心图谋发展
一次短期大培训,生发出全市上下围绕发展主题的一次大讨论,大行动。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阜阳市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发展大建设之前的合肥,发展状况与现在的阜阳相似,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尤其值得阜阳关注与借鉴。合肥的模式也许不可复制,但这种“合肥精神”却可以移植。
从合肥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的生动实践来看,大家进一步感受到工业是现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的动力。阜阳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刘辉告诉记者:阜阳要发展,必须以开放的理念发展工业。 “干部培训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我们还将深化与合肥在城建、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结对合作。 ”
据悉,阜阳与合肥对接,还将在开发园区合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招商、定向培训和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等多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