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正在越来越大,新兴城区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然而,城市化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深切感受到了这样的困惑:一边是郊区农田变身高档住宅,吸引更多的人搬进新区,却又担心商业服务设施不配套;一边是主城区商业网点扎堆,人流拥挤。城区扩容,对商业配套能力的跟进是一个严峻考验。
商业中心亟须扩张
在省城生活近六年的崔小姐发现,爱逛街的她如今可选择的去处多了。除了传统的商业区四牌楼、淮河路之外,还有大东门、三里庵国购广场、南七商业大厦、火车新站商业区等等。然而崔小姐也有这样的期待:她单位所在地的政务区商业氛围何时能成气候?
崔小姐的个人体会反映了城市化迅猛发展时代城区扩容面临的现实问题。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的南昌,旧城区只拆不建,新城区按现代化规范建设,带来了商业“减老增新”,客观形势使得该市商务部门把区域性商业规划摆在首位。山城重庆越过群山和江水的阻隔,城市向东南西北郊区扩展,“郊区化居住”应运而生。居住就必然产生消费,如何引导商业配套跟进,科学规划网点是当地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
对合肥而言,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构想让城市空间迅速扩张,这一过程同样伴随着老城区商贸服务业升级、新城区现代服务业跟进的现实问题。业内人士分析,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老城区概念将逐渐淡化,新城区以及次城市生活区域的模式正在形成。传统商业区的网点相对饱和,政府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将会吸引更多目光关注新城区商业,城市副商务中心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聚人气才有生命力
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合肥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应该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来考虑商业的发展,新的发展区将有大批居民迁入,购买力也相对较高,会形成区域性商业中心,这是今后商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
合肥市个别下辖区看到了城市扩容的机遇。在包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记者看到,包河区的远景设想十分清晰。在空间布局上,更加主动参与滨湖新区规划建设和业态培育,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新高地;以万达广场、东方广场等城市综合体为中心,规划完善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整合发挥包公文化园、安徽大剧院、省图书馆、省体育馆等功能优势,加快建设芜湖路新商圈;积极跟进服务铁路枢纽南环线和高铁站项目建设,将十五里河片区建成合肥南部重要的城市副中心;围绕老城区与滨湖新区过渡带以及合肥港综合码头,规划建设南二环商业及专业市场物流带。
“然而商业配套跟进,不仅仅是建几座商场,引进几个卖家那么简单,关键在于培养人气。 ”面对美好的规划蓝图,业内人士及时提醒。这一点,率先挺进者有深刻的亲身体验。
政务新区一块商业地产几年前就打算引进家乐福、沃尔玛之类的大型零售企业入驻,可计划一再搁浅。知情人士透露:“人气冷清最终将投资者挡在了门外。 ”周围住宅空置率高,再加上远离传统商业中心,客观现实延缓了其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合肥市滨湖新区引进的某品牌精品家居建材城总经理班先生告诉记者,鉴于滨湖新区的发展前景,加之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他们入驻滨湖。该建材城开业3个多月来,广告投入达1000多万元,包括报纸、广播、高速公路路牌以及车身广告等等多重覆盖。 “捂暖地气、炒旺人气需要一段时间。但城区扩容的趋势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
政策配套同步跟进
按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其消费结构将是吃、穿、用基本消费占50%,多样化、服务型消费占35%。 2009年合肥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694.82元,从消费结构上看,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大幅增长,客观形势加速了合肥城市商圈的翻新和商贸服务业跟进发展。
“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经验,城市综合体不失为聚拢人气的一种商业形态。 ”合肥市包河区商务局局长黄广勇分析,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城市综合体热,规模大、体量大、功能多、业态全、交通便利等优势,使综合体能成为“商业引擎”。
据了解,合肥市包河区、蜀山区都在打造城市综合体上做足了文章。以包河区为例,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包河区将在新、老城区分别建起七大城市综合体。紧临芜湖路、马鞍山路和包公园的万达城市广场以及徽州大道上的东方广场,定位于打造老城区的新兴商业中心;地处滨湖新区的滨湖世纪城和滨湖时代广场,立足于提升新区商贸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而围绕南二环沿线打造的几个购物广场,则在为城市扩容配置城市副商业中心做准备。
要真正发展与城市扩容相匹配的商贸服务业,政府的引资水平和服务理念也要随之提升。黄广勇结合国内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介绍,政府在招商选商时,要围绕流通现代化的主题,以专业市场为载体,拿出真正的实惠吸引投资者,推动楼宇业、物流业、生态旅游业、新兴商贸服务业齐头并进。例如,包河区就专门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楼宇经济发展,以引导商贸项目走上多样化、现代化、都市化的新路子。(丁玲娜)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