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王家坝检查防汛抗洪时,高度赞扬王家坝精神。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汹涌的洪峰咆哮着驶过闸门,奔腾的洪水缓缓退到警戒水位以下。在王家坝大堤上连续奋战多日的广大干部群众撤下了大堤,又不顾疲劳,投入新的战斗——火热的生产建设。
没日没夜巡堤查险、抗洪防汛,累吗?累,但这是几代王家坝干部群众早已习惯了的讯期工作节奏。他们的耳边至今还回荡着温家宝总理亲切的话语——“你们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形成了王家坝精神。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
王家坝,数十年来,一道道洪峰拍打在这片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土地上,刻出一座深沉、激昂、壮丽的精神丰碑。王家坝精神,不仅包含着牺牲与奉献,蕴含着坚强与拼搏,更凝聚着雄心与壮志。
舍小顾大甘于奉献
说到王家坝,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蒙洼,想到蓄洪区。王家坝闸建于1953年,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是淮河干流蒙洼蓄洪区的控制进闸。一旦淮河超过保证水位,打开王家坝闸门将洪水放入蒙洼蓄洪区,就可减轻中游防洪压力。据统计,从1953年蓄洪区建成到2007年洪灾的54年里,淮河流域共有12个洪涝灾害年份。而濛洼人民的15次舍己蓄洪,共拦蓄多达73亿立方米的洪水,有效缓解了上游地区的汛情,也为中下游有效减轻了抗洪压力。
50多年来,每当洪水肆虐的关键时刻,为了他人,为了抗洪大局而把洪水引向自己的家园,显示出王家坝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守在千里淮河第一闸这样重要的位置,舍小家保大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蒙洼蓄洪区采访,所到之处,每一个曾经为淮河抗洪做出牺牲的乡亲们都会这样告诉你。
记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
“说句心里话,村里人谁都不希望蒙洼蓄洪。 ”王家坝镇刘郢庄台73岁的老汉刘克义坐在自家门口缓缓地对记者说。他告诉记者,洪水一上来,不但辛辛苦苦种在地里的庄稼淹了,生活也不方便,庄台被水围困着,人出不去进不来,急也能把人急坏了。 “不过,为了上下游的安全,这点苦咱愿意吃。蓄洪国家也是不愿意的,洪水是自然灾害,没有办法呀!关键时候就是要舍小顾大。”
舍小顾大,老人家朴实的话语和真挚的情怀代表了每一个蒙洼人。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尽管饱受水患之苦,但王家坝人从不坐等救济,遇到蓄洪的年景,只要洪水一退,他们就立刻用“绿色”追赶洪水,确保“水退人进,人进田绿,不留一分白茬地”。
“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吃政府救济,那不是俺们蒙洼人的性格,那样只会越来越穷。 ”
相反的是,蒙洼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断寻求着化解洪水灾害的出路。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这是如今蒙洼蓄洪区百姓的共识。
“刘店村找准柳编这条致富路,也是历经曲折。我们曾试着种植大棚蔬菜等,但由于易涝易淹,都无功而返。杞柳生性喜水,在家就可从事编织,而且市场前景好。 ”村支书刘维忠说,“从开始几名干部带头示范,到全村家家户户搞柳编,我们用了将近10年时间给大家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如今仅柳编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达2000元。 ”
据了解,目前蒙洼库区内有数千家从事柳编生产的家庭,以“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从传统技术到现代工艺、从个人经营到规模经营的转变。不仅加工户富了,很多柳编经纪人年收入也在5万元以上,成为事业有成的创业者。目前,以蒙洼行蓄洪区为代表的阜南县已逐渐形成近10万人的柳编生产经营产业,柳编工艺品已发展到数十个系列诸多个品种,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商品包装、家庭装饰、艺术观赏等各个方面,产品90%以上直接或间接出口,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柳编,勤劳智慧的蒙洼人民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板鸭、毛豆、芦蒿等多种产业,并注册了“王家坝”、“蒙洼”等商标,谋求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每一次汛期来临,当淮河王家坝水位超警戒线以后,进入临战状态的当地广大党员干部就会立即奔赴防汛一线,迅速在各自的分工点上就位,与防汛技术人员、民工一起驻守大堤,协力筑起抗洪抢险的“铜墙铁壁”。
“党员责任岗”、“党员责任段”,每到洪水来临,百里蒙洼淮河圈堤上每隔一段就有这么一个标识牌。
“看到这些标牌,看到堤坝上的鲜红的党旗,遇到再大的洪水俺都不害怕。”家住在刘郢庄台上的崔秀芝大妈对记者说。
2007年蒙洼蓄洪后,咆哮的洪水很快让安置村民的庄台成为一个个“孤岛”。叶昭志是阜南县城一名干部,
“一个庄台一个支部,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在蓄洪区里,无论是当年为了蓄洪进行大搬迁时,还是今天驻守在庄台,只要有群众在的地方,就有鲜红的党旗飘扬,共产党员是抗洪救灾中的中流砥柱。
防汛时,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汛期结束后,很多官兵、干部与这里的群众结成了亲戚。
“每每遇到汛情,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的官兵就会第一时间赶到,有他们在,我们心中就不慌。”多次蓄洪的亲身经历,让大家明白,只要有子弟兵在,安全就不是问题。
“紧要关头,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奋勇争先,承担重任,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阜南县委宣传部干部杨东亚说。
尊重规律科学治水
“没有搬迁到保庄圩以前,我们每到蓄洪就搬家,现在有了稳定的住处,咱更有劲头发展生产了! ”今年56岁的郎洪涛老汉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多年迎战洪水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理出了“人给水让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近年来,蒙洼蓄洪区在国家的支持下,以乡镇为中心规划兴建了4个大规模的保庄圩,总面积近5平方公里,将2万多名农民从淮河行洪道及河滩地上迁出,实现了“人退水进”。同时修整和加固了136个四周有石头护坡的庄台让迁出的群众居住。现在,蒙洼蓄洪区一旦启用时,再也不用临时转移群众,蓄洪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了根本的保障。
在王家坝水位超过设防水位后,在蒙洼一线防汛的干部每隔2个小时就会收到一条即时水情信息。 “
王家坝水文站站长李守会告诉记者:过去的王家坝水文站测水位、雨量靠人工看管,报汛靠的是电报、对讲机,测流靠的是小木船、流速仪,测一次流要花五六个小时。而如今,用水位遥测自动采集系统实时监测水位,每6分钟得到一次最新的数据,测流量也用上了走航式ADCP多普勒剖面流速仪。
据专家介绍,目前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卫星、雷达监测网络,可以全天候监测雨层分布和强度。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我省还建立了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足不出户”即可随时监测各重要闸坝情况,组织异地防汛会商。这些手段的运用,让防洪工作心中有数,把确定开闸蓄洪和拦蓄洪水数量的盲目性降到了最低点。(记者安耀武、通讯员朱贺)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