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风击浪 勇立潮头——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二

访问次数: 1707                        发布时间:2010-08-11

[字体: ]

文化体制改革越向纵深推进,文化生产力释放得就越充分。阔步前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为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呼唤出一片蔚蓝的天空,开辟出一条顺畅坦荡的“康庄大道”——文化产业龙头阵容形成;动漫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30%以上……

  成功转制 面向市场增活力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事业”到“企业”,从“皇帝女儿不愁嫁”到“主动访客户、跑市场”,从“干好干坏一个样”到“以业绩说话”,“从各自为战”到“集约化管理”,转制后的文化企业重寻坐标,成为一个个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

  5月底,以沈浩事迹为题材的话剧《魂系小岗》在安徽大剧院连续3天公演。没有下发“红头文件”、门票由演职人员全员营销,主旋律剧目公演即商演,这在我省还是头一回。令人欣喜的是,演出上座率很高,观众反响非常好。“身份转换了,观念也要跟着变。实行全员营销,就是要使演职人员转变‘等靠要’的惯性思维,紧绷市场这根弦。 ”安徽演艺集团总经理张居淮介绍说。

  “剧院成为市场主体,生存压力变为竞争动力。多演多得、优演优酬、不演不得。 ”这是芜湖艺术剧院艺术编导吴洁的真切感受。而在董事长张承宪眼中,“事转企”,带来的是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论资排辈被打破,演员只要有“真玩意儿”,就能被破格任用,更为可喜的是,艺术创作的参照系由获奖变为市场,剧院开始真正把艺术作品当作产品来打造。

  重要岗位,能者居之;收入分配,业绩说话。转制后的安徽出版集团每年都会和旗下各出版社签订“军令状”,包括社会责任指标、经营效益指标等,不能胜任者,主动让贤。原先的职称工资改为岗位工资,岗变薪变,收入只和业绩挂钩。一些参加工作不久但贡献突出的助理编辑能拿到副编审的收入,个别职称高的同志则因为业绩平平收入明显下降。

  过去不少编辑是“等米下锅”、不推不动,现在是找线索、想选题、忙个不停;以前职工出差不紧不慢、不慌不忙,现在是一差多事,一人多能;以前各出版社领导在家坐镇指挥,现在要带头跑业务、闯市场。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所属80多个单位遍布全省城乡,长期以来,各自为战,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改制后的集团逐步理顺公司内部关系,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全局“一盘棋”越下越活:取消各市、县公司的自主进货权,由专业公司实施统一采购,大大增强了与上游市场的谈判能力;通过对各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实行委派制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一个有效的财务管控模式;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强力推进的连锁经营,迅速提升了一般图书的销售额。

  整合资源 龙头带动造“航母”

  把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结合起来,推动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文化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安徽,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文化“航母”,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文化皖军’北上京城,联姻‘国字号’文化机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龙头文化企业的“大手笔”引起中央媒体高度关注:出版集团成功重组中国文联直属出版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和中联影视中心,并就动漫产业发展与北京万方幸星数码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新华发行集团与中国外文局所属新世界出版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参与其股份制改造。“本次战略合作代表了新闻出版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的一个方向。总署将大力支持安徽出版发行企业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努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文化传媒集团。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高兴地说。

  以创新推动改革、以改革寻求突破,一批龙头文化企业从不起眼的“灰姑娘”,一步步走近全国文化产业大舞台的中央。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由单一党报发展成为拥有“十报三刊一网站”的综合性传媒集团,旗下新安晚报、中安在线分获“中国十大晚报品牌”、“中国十大媒体网站品牌”称号;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南非米拉德集团合作,组建新安传媒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覆盖全省的徽风书报亭,方便了读者、扩大了发行、增加了就业,不仅成为党报集团扩大舆论宣传、延伸报业产业链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为各地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崭新平台。目前,集团正积极推进党报发行体制改革,打造“中安传媒”网络“航母”。

  ———2005年,省新闻出版局所属11家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并整合3家印刷企业,成立安徽出版集团;2008年,企业出版主业在全国率先整体上市,出版业新股“时代出版”问世;同年,在俄罗斯开办新时代印刷公司,成为全国唯一“走出去”的印刷企业。集团主动参与全球化竞争,用最贴近国外市场的方式,向全世界娓娓讲述“中国故事”,目前业务已拓展到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品、文化装备以及服务外包业务年收入额,占全国地方出版企业外经贸总额的三分之二。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率先在农村网点建设“乡村便民店”,将产业和事业一起办,把经营和公益一起推进,既销售了图书,又服务了群众;在产权交易方式上大胆创新,建立国有控股、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是全国最早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图书发行企业之一;118,“皖新传媒”成功登陆国内A股市场,成为全国发行业第一个在主板市场整体首发上市的文化企业;不久前,“皖新传媒”又被列入“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一个拥有60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企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222,安徽演艺集团、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至此,安徽文化产业形成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齐头并进的崭新格局。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演出、世博会安徽周演出、第六届徽商大会开幕式演出……刚刚组建的安徽演艺集团边改革、边整合、边演出,打赢了一场场硬仗,让社会各界看到了改革后的演艺院团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 “依托广电求发展,跳出广电求发展。 ”省广电传媒集团以网络传输、影视内容、广告经营、电影院线、电视购物“五大产业”为核心,全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影视产业基地”。

  “下一步,安徽将继续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鼓励文化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发展,实现由资源运作向资本运作的转变。同时加强对体制外新兴文化组织和民营文化机构的引导服务,进一步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五个集团为龙头,各类骨干文化企业快速健康成长的发展态势。 ”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同志介绍说。

  业态创新 百舸争流抢先机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必须在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上实现新突破。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认为,新的文化业态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最具成长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增长极,站在文化产业发展最前沿,催生和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必须,也是深化改革的体现。

  动漫是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典型代表。与上海、杭州等动漫产业的先发地区相比,安徽的动漫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原创作品、资金和人才等方面都并不占优势,但安徽人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在主题公园、动漫出版、交易平台上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动漫产业发展之路。

  国内各类动漫会展“风起云涌”,安徽,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动漫产业交易会的口号。突出交易功能的明确定位,吸引了美国华纳兄弟、迪斯尼、央视动画、上海文广等国内外动漫巨头前来参会。 2008年、2009年两届盛会共签约330项,成交总额突破110亿元。文化底蕴深厚的江淮大地亮出动漫新名片,成为海内外动漫产业和资本“掘金”的崭新舞台。

  惊险的飞越极限,刺激的恐龙危机,梦幻的海洋感受……作为第四代主题公园,芜湖方特世界开园两年来,接待游客36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5亿元,仅次于黄山。其项目整体输出到沙特、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58集动画片《黑脸大包公》在央视和20家省市电视台播出,并实现国产动画登陆日本“零”的突破。原创漫画图书《三国演义》获国家文化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原创扶持项目两项第一,以十多个语种的版本出版。 98集动画片《美德花园》被国家广电总局作为国产优秀动画片向全国推荐。由马鞍山开发的“无双勇气”、马鞍山版“大富翁”等网络游戏,既与全球化接轨,又突出了本土特色,广受好评。一部部贴有“安徽制造”标签的动漫作品,飞上荧屏、网络和孩子的书桌,吸引越来越多的眼球。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深度开发电子报、数字报、手机报、网络购物等新媒体业态,取得可喜进展。其中,中安在线日点击率超过300万人次,手机报用户突破40万。安徽出版集团首创“手机动漫杂志”,用户达到50万,创办“在线教育”网络,累计用户超290万。广电系统开通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初步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格局。

  乘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繁花盛开,硕果累累。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08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仍然逆势上扬,增加值达260亿元,首次超过汽车工业。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我省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记者李跃波)

 

相 关 链 接:

 

春潮涌江淮 风劲正扬帆——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