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
广东的特区,尤其是深圳,无疑就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先试者。
过去三十年,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首家股份制企业诞生、率先打破“铁饭碗”,首试收取土地使用费,率先进行价格改革……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标本性的经验。
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日前一次理论研讨会上,也认为深圳完成了中央设立特区的战略意图。
然而,当特区不知不觉间走到而立之年时,三个特区都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新问题,“特区不特”是共同面临的局面,这一困惑已经闯进特区人心里多年。现在的特区推出的种种改革措施都已经不再像30年前那样一枝独秀、满场喝彩。学者普遍认为,现在特区的改革,难度更大,甚至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
“谁将声震天下,必长久深自缄默。”特区的再次爆发让人期待。
深圳
以前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在深水区游泳
特区的新使命是什么?这无疑是新世纪以来深圳人追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经过多年的探索后,近两年,《珠三角规划纲要》和《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相继出台,深圳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即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等等。
更让深圳人重新找到自信的是,去年,期待已久的创业板在深圳开市,今年7月1日深圳特区顺利扩容,而前海的开发也已箭在弦上……
不仅如此,在近日举行的“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全国政协
市民参政意识越来越高
事实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确有更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
深圳是最早有市民个人参选人大代表的内地城市之一。
早在2003年,深圳举行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普通企业员工肖幼美贴出竞选海报,以“社区居民”身份参选。就在这一年,深圳有一批草根市民以个人的名义竞选人大代表,其中有企业高管、业委会主任、律师甚至还有下岗失业者。
现在已经成为“明星代表”的肖幼美,在她的竞选海报上印着竞选口号:“倾听来自基层的呼声,监督政府的作风与体制改革;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做政府与市民的桥梁……”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的
先行实现大部制
而更重要的改革措施在于以大部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4年,深圳在全国先行一步启动改革,在文化、交通、城管等部门实现了大部制。
改革进入深水区
“以前深圳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我们必须学会在改革的深水区游泳了。”深圳社科院社会发展所所长杨立勋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深圳30年前与目前改革形势的对比。
杨立勋认为,过去30年间,难度系数相对较小的改革都已经被深圳触及了,深圳现在应该开始着手剩下难度较大的改革了,“但这些改革都属于综合性配套改革,其复杂性、艰巨性以及涉及面之广都超过了30年前。”杨立勋说,“深圳从浅层次改革向深层次的改革,从经验式改革向科学改革,是让深圳特区建立30年这一特殊历史节点成为拐点的关键。”
而在作为深交所筹建人之一的禹国刚认为,今天的深圳市政府有很多可以施展的地方,例如可以加大金融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证券交易市场,集聚更多的资金为深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深圳要重拾特区精神,“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禹国刚用《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表达了其对深圳未来的期望。
珠海
不一样的发展路兴建“幸福之城”
如果说深圳的改革仍然让人期待的话,珠海与珠三角不同的发展道路更是让人瞩目。
“珠海正在走一条和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这是省委书记汪洋在珠海调研时给珠海的评价,他坚定地指出,“可以预见,未来的珠海一定会成为广东发展新的增长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现在,这一点珠海人特别自豪,因为在珠三角,珠海是公认的宜居城市。
而在金融危机后,中央又给了珠海特区一份大礼,那就是港珠澳大桥的获批和横琴半岛的开发。珠海从未如此让全国关注。
珠海市委书记甘霖指出,到2020年,珠海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到2040年,特区成立60周年之际,把珠海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之城。
把宜居指标、幸福指标提到如此高度,也只有珠海。
日前,来自内地的原材料生产商莫开国在实地考察横琴后,不无惆怅地表示,“珠海已非当日,这样的宝岛,属于极度稀缺的宝地,普通制造业想分一杯羹几无可能”,这位叱咤风云的老板只好绝尘而去。
莫开国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横琴新区绝不是对任何资本和项目“来者不拒”,备受关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明文规定,横琴界定了废气排放、污水处理等多项环保刚性指标,绿色生态系统将最大限度得到保护,半个岛都是“禁建区”。
除了对环境的强烈关注,港珠澳大桥成功开建,珠海珠西核心的地位牢不可破。
蛰伏多年的珠海市,正在以热火朝天的干劲迎接着新一轮的大发展。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