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访问次数: 2306                        发布时间:2010-08-26

[字体: ]

【编者按】

91,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将实现“零差率”销售,走在全国最前列。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安徽日报今天起特别推出系列报道。

 

  安徽,再一次勇立改革潮头。

  91,全省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物将实现“零差率”销售,此举成为我省全面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标志。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全国基层医改分“两步走”:今年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改革,明年全部完成。经过8个月试点后,我省基层医改再提速,“两步并一步”,走到全国的最前列。

  保基本,强基层,引导公共财政投入与医疗资源分布重心下移。深刻的理念变革,为基层医改赢得了广泛的民意支持,获得了提速的根本动力

  “来医院看病的人明显多了。”824,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卫生院院长张枝江对记者说,在就诊高峰时,该院仅住院病人和门诊输液病人数量就达到100人左右。

  金安区卫生局局长程耀全介绍,今年11日该区正式启动基层医改以来,由于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收入下降1300万元。但门诊量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上升,上半年,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近28万人次,同比增幅达到14%

  一降一升之间,透露出基层医疗机构“恢复健康”的积极信号。

  改革之前,“以药补医”的痼疾,对基层医疗卫生体制造成双重戕害。一方面,盲目逐利激化了“看病贵”矛盾。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够,乡镇卫生院药品加价一般都在60%以上,收入相对较低的基层群众承受过高的医药费负担。另一方面,重药品轻服务,削弱了服务能力,加剧了“看病难”状况。改革前,32个试点县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数的76%左右,部分医务人员热衷于追逐药品加成收入,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诊疗服务均相当薄弱,患者过度集中于大医院,形成“看病难”与“看病贵”纠结的怪圈。

  基于对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病灶”的深刻剖析,我省确立了“保基本、强基层”的改革思路。

  保基本,旨在扩大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和服务的覆盖面,为基层群众的健康构筑安全有效的“第一道保障线”。

  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基层医疗机构的一大主要职责就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使人民群众少得病。32个试点县区改革后,公共服务人员占编制的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在建立健康档案、预防接种、传染病预防、慢性病管理等方面提供的服务,由公共财政补助补偿。同时,全部配备基本药物,药价降低,医保报销比例相应提高,保障广大群众享受安全、方便、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强基层,就是要使基层医疗机构彻底回归公益性,重塑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的业务与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上半年,32个试点县区共计拨付财政补助资金4.4亿元,较上年同期净增2.75亿元,同比增长167%;推行竞聘上岗,32个试点县区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比重上升至87.2%;实施绩效考核,医务人员有足够的动力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其专业价值。

  “保基本、强基层”,调整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正在使基层医疗机构成为百姓就医的首选,力争让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一思路彰显“民生为本”的理念,赢得高达93%的群众满意率,直接推动了我省基层医改的提速。

  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以“全面彻底改革”为目标,实施一揽子综合改革,构建富有活力的新机制,为基层医改提速铺设了良性轨道

  今年初,家住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八里滩村的65岁老人李开忠,曾担心医改后卫生院医生不愿意帮人看病了。 8月24,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不仅看病便宜,而且还能感觉到医生更细心、更负责。

  让基层医疗机构彻底回归公益性的同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成为我省基层医改制度设计的亮点。

  省医改办负责人士介绍,基层医改试点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原因就在于注重“建机制”,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药品采购配送、保障制度等一揽子改革,建立全新的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

  医疗卫生越往基层,政府越需要承担责任。因此,在管理体制上,我省首先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事业单位属性,由政府负责提供经费保障,使其正常运行。实行“收支两条线”,将其收支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统一管理。基本药物则由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从根子上切断“以医补药”赖以生存的利益链条。

  随之而来的难题是,如何避免公益性异化为“吃大锅饭”。为此,我省着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岗定编不定人”,所有人员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过竞争上岗,32个试点县区4300多名有资质、有专长的编外人员和公开招募的医科类大学生进入编制管理,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绩效考核结果与收入挂钩,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补偿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通过合理高效服务获得更高的补偿。

  部分试点县区进行更积极的探索。天长市实行了“超支不补、超收不上缴”的包干政策,激励基层医疗单位提升服务数量与质量;芜湖县将卫生院超额完成的任务,按纯收入的70%返还,用于人员奖励和事业发展。

  彻底回归公益性,有效调动积极性,我省基层医改“花钱买机制、建机制”的路径设计,被誉为“最彻底的医改”。新机制正在迸发出新活力,为基层医改的全面提速铺设了良性轨道。

  严格执行,阳光操作。确保广大群众得到的实惠不走样,医务人员合法的权益不受损,务实灵活高效的执行力,为改革提速提供了有效保障

  岳西县是全省32个基层医改试点县区之一。今年11日,在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启动当天,该县即发现部分乡村医生违规销售库存药品,于是,立即全面更新管理软件,使村卫生室所有药品的品种、数量、价格全部纳入乡镇卫生院药品管理系统的统一控制,杜绝了私自进药、高价销售的现象。

  全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零差率”销售,是基层医改推进的突破口。为确保这一制度的严肃性,所有药品都要“一刀切”执行按进价销售,改革之前采购的库存药品也不例外,否则,极有可能因为开了一个“口子”而造成药价反弹的“管涌”。

  “改革启动之初,基层医务人员总体情绪波动比较大。为了稳定队伍,我就找每个卫生院的主要骨干一个一个地谈话,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安抚他们的情绪。 ”一位试点县区卫生局局长这样告诉记者。

  基层医务人员的情绪波动主要源自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包括竞聘上岗、分流安置、绩效考核等等。32个试点县区,在竞聘上岗过程中共分流安置人员6802人。但改革启动至今,已经赢得绝大多数医务人员的支持,据抽样调查,医务人员满意率达88.1%

  “一把尺子量到底”,天长市提出的这一操作原则成为共识。在院长选聘、人员资格审查、竞聘上岗、分流安置等关键环节公开透明操作;通过过渡安置、系统内调剂等措施主动细致为分流人员谋求出路,有效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基层医改在全省全面推开后,推进各项改革的任务更重,仅人事制度改革就要分流1万多人。如何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改革,仍是巨大的考验。但是,只要坚持让广大群众得到的实惠不走样,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损,以灵活、务实、高效的执行力来推进改革,基层医改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