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试点近8个月后,我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提速扩面”。
从局部试点到全面实施,从部分地区到覆盖全省,意味着改革的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把准改革方向,切实为民惠民”的要求,及时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扩大试点效应,无疑是当前面对的一道紧迫新课题。
“因病施治、进价售药”。“零差率”引领公益性的回归,把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送进百姓家
“皮康王每支由6元降到1.3元,芬必得以前每盒卖18.5元,现在只要3.7元,医改政策让我们老百姓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实惠! ”
今年1月1日,天长市启动基层医改工作,14所镇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所分院、6所门诊部和实施一体化管理的160个村卫生室参与试点,全部实现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 “除此之外,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补充药品以外的原有库存药品和卫生材料,也全部实行进价销售。 ”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说。1-6月,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价格下降60%,患者医疗费用也大幅下降。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上半年门诊量逾33万人次,同比增幅达19.5%。 “两降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基层医改的核心,也是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取消药品加成、祛除“以药养医”痼疾,触及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从生产、定价、招标,到流通、使用,各个环节均需通盘考虑。为此,我省医改方案明确要求,试点医疗机构均需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及补充药品,全部‘零差率’销售,并实行省级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此举彻底斩断了“医”与“药”的联系,促使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上半年,试点地区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0%,惠及2000多万城乡居民,门诊人次上升21.3%。同时,“大处方”、开单提成、药物滥用等不合理用药现象也得到有效控制。1-6月,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生素使用比例同比下降27.2%、门诊输液率降低2.23%。
药价降了,如何确保药品不断档、价格不反弹?这又是横在改革路上的一个难题。各地面对改革初期配送率低、常用药品缺乏的情况,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新办法。岳西县积极促成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相互对接,从目录中遴选易于调配且临床需要的品种和规格。巢湖市居巢区用活政策,以“一品双规或一品多规”的办法替换不能配送的药品,并定期摸排基层药品供应情况。黄山区引入竞争机制,由基层医疗机构根据中标配送企业的药品到位率、及时率自主选择,使配送率提高到94%。
切切实实的为民惠民之举赢得了百姓赞誉,据抽样调查,试点地区群众对改革的满意率达93.4%。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性化阳光政策激发改革“内动力”,将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
35岁的姜言武已在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卫生院从医4年多,虽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但因无编制,之前只能以“内聘”身份在卫生院工作,“每月收入比别人少不说,心里还觉得不公平、不踏实”。改革中,原有48名在岗职工的卫生院共核定编制37名,全部实行竞聘上岗。于是,6名原本无编制、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业务骨干凭实力成为“单位人”,姜言武就是其中一员,“收入多了,干活有劲了。更重要的是,这个‘身份’让自己有了归属感”!
改革前,非专业人员占着编制,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严重老化,是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医改新政策着力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定岗定编不定人’,所有人员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着力把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人选拔到工作岗位上来。”省医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医改试点中,共需分流1万多人,安置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我省为在编分流人员安排了系统内统筹调剂、提前退休、过渡安置等五种出路,离退休人员费用由财政全额“埋单”,并针对非在编人员制定了支付补偿金等办法。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卫生院原有141人,改革中需分流59人,院长高敏说:“通过坚持透明操作、反复宣讲政策,职工由最初的消极态度转为支持。如今我们的82名新聘人员中有73人为专业技术人员,个个都顶用! ”
改革后,试点地区均初步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基层医务人员结构明显优化。实际上岗的16627人中,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占87.2%,比改革前提高近11.1个百分点。通过竞争上岗,4300多名有资质、有专长的编外人员和公开招募的医学类大学生被纳入编制管理。
“拉”起了队伍,又如何留住人才?各地在分配制度上,坚持绩效考核结果与收入挂钩,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补偿机制,既激励基层医务人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又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六安市金安区在改革初期曾一定程度上存在 “大锅饭”思想,1-4月全区医疗收入同比下降18%。“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出台后,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工作量、实际贡献等挂钩,并将基层医疗机构超出核定收支结余部分的50%用于奖励医务人员,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有力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5月,医疗收入较前4个月平均收入增长10.5%。 ”区卫生局负责人介绍说。
“投入建机制,保障可持续”。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为改革“提速扩面”提供有益借鉴。
纵观“一主、三辅、五配套”的医改试点方案,建立一个既能体现公益性、又能调动积极性的充满活力的新机制是精髓。“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药品采购配送、保障制度等一揽子改革,其路径设计就在于‘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确保卫生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省医改办负责人介绍说。
公益性的医改中,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承担起财政保障的职能。据统计,32个试点县(市、区)今年上半年共计拨付财政补助资金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7%。但改革中,各级财政均拒绝财政包办,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原则确定财政补偿,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合理高效的服务获得补偿,避免重新出现“大锅饭”现象。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和激励办法。在天长市,实行基层医疗单位经费 “超支不补、超收不上缴”的包干政策;在芜湖县,对卫生院超额完成收入任务的,按纯收入的70%返还,用作人员奖励和事业发展,并每年再拨付30万元,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来自各地在总结成功经验中不断探索长效机制。
庐江县等地探索建立了强有力的包保责任制,由县负责人分工包镇、镇负责人包村,包政策宣传、包思想动员、包竞聘上岗、包人员分流、包政策监管等,任务层层分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六安市金安区在翁墩乡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建立村医养老退出机制,对达到退休年龄的村医由乡院村室统筹,每月给予360元的补助,退出村卫生室。今年下半年,试点工作将推广至全区。
部分市县还结合实际,通过地方财政增加对村卫生室补助的方式,积极探索调动村医积极性的途径。铜陵市在省补助的基础上增加了8000元,马鞍山和霍山县分别增加了4000元,芜湖县还对每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每年补助3000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和维护。
“实践证明,改革试点取得了群众满意、医务人员支持、社会反响良好的明显成效,其成功经验对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及在全省铺开基层医改工作都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省医改办有关负责人说。
相 关 链 接 :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