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湖里2.5平方公里范围内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的建立,叩响了沉睡已久的东南沿海,拉开了中国经济腾飞的伟大序幕。
挥手间,中国经济特区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不凡历程。
深圳的“综合配套改革”、珠海的“横琴规划”、汕头的“粤东战略”、厦门的“岛内外一体化战略”……一条条新的改革思路喷涌而出,一部部新的改革蓝图相继问世。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深圳考察时,面对特区的领导干部明确指出:“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经济特区必须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探路,再创辉煌!”这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干部群众发出的共同心声。
立足新起点
30年前,深圳是一个只有一家书店、一条街道,只能制造塑料桶盆的边陲小镇。30年后,深圳成为一个拥有几百座超高层建筑和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电子产品行销全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30年前仅有“一间百货,一个红绿灯和一条马路”的珠海,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037.69亿元,人均GDP由720元增长到6.99万元,创造了综合经济实力30年增长497倍的辉煌业绩。
30年来,汕头特区的GDP由12.62亿元增至1035.73亿元;人均GDP由419元增至20382元。形成了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和音像制品等八大支柱产业,以及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市的工业总产值30年来翻了139.7倍。
而昔日的海防前线厦门,30年来以GDP年均增长18.1%的高速度,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治安良好的宜居城市,对台湾同胞特别是金门同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0年的历史证明:中央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特区30年发展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30年来,从深圳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到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从珠海率先在全国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百万元大奖,到在全国成立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从汕头率先制定出台我国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条例,到率先在全国改革居民住房分配制度……特区在敢闯敢试的过程中每往前走一步,都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据统计,仅深圳特区30年来就创造了300多个“全国第一”。
三十而立。“特区还能不能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特区建立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这道命题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特区干部群众的心头上。
今天的中国再也不是一花独放、一马绝尘、一切让特区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初期,而是进入了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全方位改革开放新时代:浦东新区的后来居上,天津滨海新区的宏大崛起,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中西部地区的强势雄起……都对特区提出了挑战。(记者 易运文 杨连成 吴春燕 马跃华)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